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不要把“强迫症”带进国考面试考场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6-01-11    

  强迫症,这个词大家耳熟能详,它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苦不堪言。

  其实,在我们国考面试中也有类似的“强迫症”行为。比如有的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总是要求面面俱到,追求完美,稍有回答的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会紧张、脸红甚至会要求自己重说;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表现的更好,总喜欢在答题的过程中旁敲侧击,东拉西扯,让考官如坠云里雾里,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考生答题内容喜欢上纲上线、无限拔高,动辄把习近平、李克强挂在嘴边,感觉上自己的答案高大上,其实不然…… 这些在考场中看似让自己增分和增加考官对自己好印象的做法,到最后都不可能为自己的答案增色,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些“强迫”心理在作怪,一些由功利心导致的“强迫”意识和行为在考场中作祟。

  鉴于此,华图教育为广大考生梳理了三点面试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面试答题,见好就收

  面试过程中没有完美的考生和答案,追求绝对的完美主义即意味着永远的自我否定,因为他永远达不到自己设定的任何一个目标,会强迫自己在每一个细节上过分细究。在面试前,完美主义者会给自己施以重大的心理压力,而在面试中,则会尽量掩饰、遮盖自己的不足之处,却忽略了面试的根本目的--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展现出自身与岗位的高度匹配性。就面试题目来讲,一道题目从思考到答题最多不超过5分钟,过分地追求细节的完美而忽略了全局,这不是考官欣赏的,也不是面试的应有之意。

  所以面试时,多讲讲自己比较突出的、与岗位相匹配的优点、长处、经历等,但不要面面俱到、夸夸其谈,把自己包装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但是,也不要因为考官严厉的目光动摇自己的信心。

  二、短促有力,直戳要点

  学会换位思考,试想一下,一个考官听了一上午考生“罗里吧嗦”的回答,即便心理不烦,起码身体上也受到了“不少折磨”。如果你是下午考场的考生,进场还在啰里啰嗦,后果可想而知。

  以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题型为例,“你负责组织一个新闻发布会,在会议现场,你突然发现背景板上有一个错别字,而此时距离会议开始已经只剩2个小时了,请问你怎么办?”很多考生都喜欢先强调新闻发布会很重要,而且说得极其冗长:“新闻发布会是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不仅关系到机关的对外形象,更是关系到政府的形象。

  出现错别字,实在不应该,我对此感到非常抱歉!这会严重影响机关的对外形象,也反映出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面试是一场贴身短打,在面试中,每道题目平均5分钟的时间,说得太短固然不好,说得太长也不是什么好事!既然是贴身短打,就强调“短促有力”这四个字。

  所谓“短促”,就是时间控制好,不宜太长,一般情况下(如果题目无特殊要求)每道题目说话的时间以2分钟左右为宜,可上下浮动30秒,给考官留下干脆利落的印象。所谓“有力”,就是把话说到点子上,简洁明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脚踏实地,远离领导范儿

  有很多考生在参与国家公务员面试当中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浓浓的领导范儿,这样给予面试考官很不好的感觉,因此考生要在面试过程当中切记过于领导范儿。

  不少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浓浓的领导范儿。答题内容喜欢上纲上线、无限拔高,动辄把习近平、李克强挂在嘴边。例如,“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央解决‘四风问题’的理解。”

  考生找到机会就会说“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牢记党中央关于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解决四风问题上,松懈不得、马虎不得、糊涂不得”、“各级领导,都必须要照镜子洗洗澡”……殊不知,考官很不喜欢被训诫的感觉,考官也是领导干部队伍中的一员,对考生的官腔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考场并非秀“领导范儿”的场合,而是以下属的姿态来解决问题。

  尊重考官却是考生必须要时刻牢记的。更要牢记的是:考官选拔的是能给组织效力、替领导分忧的公务员,不是给自己选领导。对面坐的考官们,全部是领导,是咱的上级,所以,只要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就会知道,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能说,有的话必须要变个说法儿来说。

  在答题中,尽量少用“各级领导务必要……”、“必须要……”诸如此类的过于强硬的词汇,要多用一些“建议各级领导……”、“各级领导应该……”等比较温和中性的词汇,让考官在听觉感官上更容易接受。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