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让古风汉服彰显民族情怀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中公教育  作者:  2019-12-03    

  【热点背景】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有人因汉服外观好看而对其着迷,也有人热衷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有人认为穿汉服能更好激发民族情怀,有人热衷于汉服文化,也有人只是单纯觉得汉服好看。”

  近年来,汉服文化不断的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在年轻人积聚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从早前的贴吧、微博,到今日的B站、抖音等,汉服文化传播的边界被不断拓宽,散发出惊人的力量,截至目前,抖音APP上排名第一的汉服话题视频数量达到67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亿次。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委员会会长汪家文表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另据相关机构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汉服热”也要警惕成为“昙花一现”。现代社会,潮流来的快,往往也退潮的快,往往人们还没反应过来潮流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某一件流行产品,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此次汉服热的持续升温,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和年轻人对汉文化的喜欢有关。而要让喜欢长久,就需要“汉服热”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新鲜的、有益的启示。

  【模拟试题】

  如今,汉服热愈发升温。走在大学校园、旅游胜地或者繁华的商业街上,偶尔能看到一些姑娘她们穿着一身仙气十足的汉服、梳着古典的发型,显得与众不同。在社交网络上,有关汉服的话题讨论一直热度不减;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汉服主题的短视频也深受网友们的喜爱,B站上一些以汉服为主题的视频播放量更是超过百万。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汉服是汉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包含着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如今发展为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着实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穿着汉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乐于穿着汉服来展示古典之美。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穿着汉服举行婚礼。在各大青年集聚的网络平台上,如抖音、B站,对汉服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

  人人谈论汉服穿汉服,使汉服越来越平常化,越来越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可以增加人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仅如此,还会驱使人们主动去了解汉文化,每一件精美的汉服都能展现出汉代人民的智慧,灵动的设计里更是有很多当代的设计师频繁借鉴的元素,人们由汉服产生的对汉文化的强烈好奇,大大的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此同时还带来了很多新商机,由于受到追捧,线上线下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很多汉服店铺,除汉服本身,汉服相关的职业如汉服设计师化妆师、汉服周边的产业如汉服租赁汉服旅拍也都应运而生。

  之所以这么火,确实是汉服非常美观,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再者就是古装电视剧和一些短视频平台中对于汉服作品的拍摄美感十足传播度高,以及汉服文化社团持续不断宣传推广的结果,还有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体现出的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汉服要想长足发展,在推广上还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汉服款式杂乱,缺乏章法,各朝制式风格均有,于是有了认为必须要原原本本遵从考古依据的形制党和不拘泥于形制只是提取汉族元素重新进行新颖设计的原创派,要不要改良一直都争论不休,所以如何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新的风格是一大难题。另一个是各家团队只是单纯的推广汉服本身,忽略了更重要的汉族文化汉服生活方式的推广,使得一部分人即使穿着汉服也不了解其背后的内涵,导致了汉服热也只是表面热而已。

  所以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要做的还有很多。一要靠设计师在设计上多下功夫,注重传统元素的同时兼顾审美需求以及贴近日常生活,让汉服变的更实用起来,甚至于不用一定要成套出现,可以搭配日常服饰,先让汉服变得常态化起来。二是各家团队要有更包容的心态,目标都是推广汉服汉文化,要互相取长补短,以更兼容并蓄的心态接受合理的设计改造。三是各类推广活动上,要注重内涵文化的推广,让人们因为喜爱汉族文化而爱上汉族服饰,比如活动中可以多创造一些汉服使用的场景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看到类似场景就能想到相关的礼仪和服饰,或者主流媒体发挥作用,鼓励大家抓住传统民俗节日的时机,穿民族服饰过民族节日。

  更多2020年公考内容,请查看中国教育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网址链接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