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08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二)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  2007-11-19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二、给定资料

  1.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持续下跌两个半月,而国内油价仍居高不下。北京出租汽车司机杨海军说:“这两年国内油价上调了8次,每次都说是‘国际油价上涨’。这回国际油价已经连续多次回跌,国内怎么不下调啊?政府价格部门到底是为百姓服务,还是为油商服务?”

  像杨师傅这样质疑部门利益阻碍了改革进程的人为数不少。专家指出,如何处置政府的“自身利益”,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作为一方主体参与经济建设,与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复杂的利益格局。而要践行“服务行政”的理念,政府自身就不能成为利益的主体。

  2.教育乱收费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新问题了。国家发改委每年都要照例公布几个乱收费的学校,被曝光的学校连连喊“冤枉”,舆论呢,则代表民意表达义愤,然后一切都不了了之,第二年再重复这一过程。就好象一出在舞台上演的戏。不过,今年这出戏似乎更“精彩’’些,几个被曝光的学校除了喊冤外,有一半对乱收费不认账。有的把责任推给地方政府;有的则称“赞助费是学生自己愿意交的”;有的地方教育局竟然还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国家发改委是“误判”;而南京审计学院干脆表示发改委是“胡扯”。

  许多人在问,这些不认账的学校底气何来?其实我觉得这很好理解。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发改委的立场而是站在学校的立场,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乱收费要么是按照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行事,要么就是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来收费,总之,都是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所以,你批评我乱收费,我自然不服。由此看来,说这些学校乱收费确实有些“冤枉”了他们。收费者和执法者依托的都是各自部门的法规。具体而言,学校收费依托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规;发改委查处乱收费依托的是发改委的法规。所以,从你的法规看,我是乱收费;而从我的法规看,我是合理收费,你的查处则毫无道理。这就是学校在乱收费后还显得“理直气壮”的原因。在这里,部门利益成了学校乱收费的最好借口和最大挡箭牌。   

  对部门利益,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杨鹏先生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现在的一些地方政府,看起来是一个政府,实际里面是一个一个的“土豆”。每个“土豆”都是一个利益板块,而每个利益板块都跟社会的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杨鹏的“土豆论”换成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几乎没有不收费的部门。据他估算,目前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收费总收入高达8000亿元,其中有统计的预算外收费收入每年达5000亿元,统计外的收费收入最保守估计也有3000亿元。可以讲,这些收费是形成部门利益的重要因素。

  要收费就得有法规,设置行政许可,这样才显得“师出有名”。所以,部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立法来取得的。每个政府部门在参与立法时都极力争取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定自己收费行为的正当性。比如,为了多给本部门确立一块权力地盘,不少部门争相起草同一或类似内容的法律,从而造成一件事两个法,两个部门分管的法律“打架”现象;也有部门将原来公益性的行为或服务变为有偿服务。某省去年实施的气象条例就将诸如客运站、宾馆、公交车等在滚动屏中向人们提示天气信息,为出行方便提供公益服务的行为,一律视为违法加以明令禁止。你要发布也行,须向气象部门报批,并花钱购买,否则施以重罚。而本来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行政审批,也被转化为方便行政管理、增加行政收费的手段。虽然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各地和中央部委清理出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这种清理靠的是政府部门的自觉,所以在很多地方和部门便出现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现象,保留下来的基本上是有利的、能够收费的项目,无利可图或者收不到多少费的项目才被清理掉。

  种种迹象显示,部门利益已经构成了当前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的最大障碍。所以,政府转型要成功,须有利益相关方(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利益超脱方(专家、社会公众、舆论媒介)的公共参与和评议。

  3.让百姓放心喝水吃肉,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营造出令人心情舒畅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政府管理的职能和目标进一步由“管制”向“为民”转变。

  4.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看来,社会分配公平与否,以公共产品为主的二次分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说,包括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保、食品卫生与公共安全、利益表达与保护机制、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产品,供给增长迟缓,分配不公,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突出矛盾。

  他说,备受关注的贫富差距,不仅是公民经济收入的差距,更体现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有研究表明,在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因素占20%左右。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至2003年基本没有增长。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几年,党和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基本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惠及1.77亿农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今年春季开学时,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50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已被免除,许多辍学儿童重新回到学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普遍提高。   

  迟福林说,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甚至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断或倒退。

  5.(山西晚报2007年1月31日讯)政协委员董玉明称,人民生活水平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比重过大,权力寻租现象引发的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政府部门仍然是“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他建议,通过法制建设,促进政府职能由全能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监督型政府进行转变。

  6.近日,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在政府机关办事找人难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宁夏银川市在部分政府机关单位率先启动了“公务员办公定位系统”,在每个办公室门上安装“工作人员去向牌”,并同时公布手机号码和监督电话号码。这一举措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政府机关办事效率,受到群众的欢迎。

  7.过去企业一提到“跑审批”就头疼不已。手续繁杂、时日漫长、互相推诿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今,在天津市南开区,人们却可以体验到一种全新的行政服务。

  在这里,你把申请递到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后,在公开承诺的时限内,如果既不批准又不批驳,又无法定事由准许延长时限,那么电脑系统会自动生成并印发一份许可决定,寄送到你手上。尔后,按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补齐相关手续。

  这种名为“超时默许”的新型审批方式,变人工督办为电脑操控,对“官衙”作风进行强制性矫正,原来15天至93天的办理时限缩短为5天。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府的诚信、优质、高效服务。

  中央党校政法部博士井敏说,我国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政府为本位的,很多制度安排和行为方式都是以方便政府管理的原则设计出来的。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服务者。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谢庆奎认为,在传统的政府体制下,很多公务员“官架子”很大,办事不公平、不透明、效率低下。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一新形势要求政府转变行为方式。

  事实上,自1992年明确提出要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后,我国对政府如何适应新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主要表现是政府职能范围缩小,把原来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很多事务交给了市场和社会。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仅靠政府职能范围调整已难以解决,必须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定位,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过渡。

  8.北京市海淀区将26家区属医院纳入新成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管辖,与区卫生局脱钩。舆论认为,此举不仅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整合,而且使卫生局不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可以专管市场准入、执法、监督等工作,确保监管的公正性。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