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吉林省考行测:常识判断高分突破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中公教育  2014-03-25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对常识判断题做出了具体分析,帮助考生拿到高分。

  1.时事热点类

  (1)热点类题目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时事热点类,二是时事专题类。前者注重对当年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时事作为背景进行考查,后者主要是针对重要性会议、决议、规划、纲要等文件类内容作为出题方向。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能源、环境、科技、外交等。

  (2)考试方法

  热点类题目有两种考法:一是单就热点考热点,二是以热点为切入点考查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如政策、资源、地理、科技等。前者题目较易,后者则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2.图文并茂类

  (1)考试形势

  图文并茂类题型是始于2012年国考,在2013年国考中依旧出现,图文并茂类题型已成为常识判断的一种命题趋,此类题目在2014年省考中也可能会出现,原因有二:一是此类题目符合考纲测查目标要求,二是此题型考法灵活,符合增强题目难度的需要,可以体现出常识类题目的区分度,更能综合测评应试者素质。

  (2)涉及内容

  题目内容常围绕历史(如社会演化、战役变革等)、地理(如气象区位、地质地貌等)、文学艺术、人文建筑、生活等可以用直观图例形式表示出来的知识。如2012年国考的马陵之战,2013年国考的交通标志都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考法。

  3.法律类

  (1)考试趋势

  法律题量比重逐年减少,数目的锐减与行测的公共性质有关,毕竟法律知识的专业性比较强,一般的管理人员不需要懂得太多的法律知识,要求法律专业的岗位又肯定会在专业测试中考查,所以法律知识的复习不必求全,只需重在对法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即可。但仍需注意的是,法律题目灵活性和难度不断增强,比如既可以从时政、历史等为切入点考法律,也可以用古代文言文的形式考查相关法律制度。

  (2)考查内容

  一是传统法,主要涉及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二是新法,主要涉及当年颁布的新的法律法规,对新法应该坚持“新定要全、新修要偏”的原则去复习,所谓“新定要全”是指对新制定的法律法规要通读全文,对内容要基本了解。“新修要偏”指的是新修订的法律法规重在对“亮点”的把握,要熟悉新增或者有变化的法条。

  (3)新法提示

  《旅游法》——中国首部旅游法律出台。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入法。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精神卫生法》、《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等。

  4.科技类

  (1)命题趋势

  科技类题目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4道到2013年8道以及2010年的10道,这都说明科技的重要性在省考常识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这其实都是我国科技方面的优越成就在公考领域的反映,尤其是“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更加剧了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这在2014年的省考中也必是考试的重点。

  (2)涉及内容

  涉及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六类:生物医学类、资源环保类、安全逃生类、健康养生类、信息通讯类、生活科普类。  5.文史类

  (1)考试形式

  从历年真题中可以得出人文、历史题量已经基本稳定。人文题型题量一般是2道题,历史题型题量一般是1-2道题。考虑到文史题型可以有1道题的浮动量,那么在2014年真题中人文题型题量控制在2-3道题,历史题型题量是0-3道题。

  (2)涉及内容

  人文题的重要考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风俗、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外国文化、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和著名艺术家艺术品等。历史题重要考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考查,习惯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标志性生产工具等。

  6.地理类

  (1)考试特点

  地理类题目在省考常识中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单一性考察,就是单纯考查地理学科知识;二是综合性考查,主要结合天文、科技、人文等的较多,题目综合性较强,而且难度增加。具体规律性不是很明显,有的年份重前者,有的重后者,更有年份两种题型均有涉及。

  (2)涉及内容

  世界地理注重对地理概况、区位、天文、湖泊、水流、海洋、海峡、运河等大陆大洲界限的考查;中国地理则强调对资源、能源、灾害避险、灾害预警、气象气候等的掌握。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李秀艳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