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上海地区职位表分析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作者: 2017-11-01 大 中 小
一、宏观分析:国考上海岗位整体招录人数下降9%
据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表显示,2018年上海地区共计招录747人,岗位数323个,较2017年总体下降9%,招录人数相对减少70人,岗位减少18个,招录人数以及岗位的减少将给今年的考生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同往年一样,参照“双通道”招录机制,体制外的公务员才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应届生依旧成为考试的主力军。但同样针对目前招录人数下降,跌破800的局面,如何选择更有把握的岗位成为了是否成功的重要踏板。再次建议广大考生积极备考的同时,重视岗位的选择,更加有利于把握未来的方向。
二、微观分析:整体岗位招录人数有所下降,国税骤降31%
今年国考岗位与2017年大致相近,虽有些许岗位减少,但基本趋同。国税、海事、海关依旧在上海岗位中占比最重,其他岗位变化并不明显。较2017年,国税招生人数明显减少,岗位减少28个,人数降低31%。虽然还是在上海岗位中位居榜首,但下降幅度之大也给今年的考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同时海事的招生人数不变,岗位增加12个,意味着以往部分岗位的招生人数减少,但考生可以向其他新增的岗位考虑。“三大巨头”中招生人数明显增多的依旧是上海海关,增长近50%,对于海关院校的考生而言,今年迎来了更多机会。海事与海关的岗位及人数的增加一并带来了的,也是对于专业以及报考条件的更高要求,对口性专业的要求比往年更高,两大系统的人才战略愈演愈烈,对口院校及专业的毕业生优势增强。
另外,其他岗位中,农业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并无招生,增加了中国民航空中警察总队系统、上海市气象局、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的相应岗位,恢复了上海市地震局的招生,但招生人数不多。考生在今年国考报考过程中,依然要加强对于各区岗位的入面分数线以及相应招考条件的关注,同岗位审核不通过的将不能二次填报,为避免错失考试,应更为谨慎,合理填报。
三、填报参考注意事项:
1、省级以上及基层岗位特点:
2017年省级及以上部门招录岗位数为51个,招生人数86人,2018年省级及以上部门招生人数69人,对比2017年人数下降,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竞争压力增大。整体招生基层岗位仍占绝大多数。说明我们的报考时,突出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或者有针对性的实习经历将极为重要,以便更加符合我们考官的招录要求
2、学历门槛降低:仅限本科学历招生人数占比49.8%
2017年招生学历条件仅限本科的招生人数为410人,占比49.8%,2018年仅限本科学历岗位的招生人数为306人,占比40.9%。相较2017年,仅限本科岗位人数在去年的比重增加过后又退回4成,弹性的回归对于本科学历人员带来了一些压力,但本科生依然是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广大考生在实际报考过程中同等的条件下,优先选择学历更高的岗位,比如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那么硕士学历的考生可以优先考虑。
3、招生工作经验要求:无限制仍是主要趋势
从往年的招生工作不难看出,不限制工作经验,也就是应届生即可报名的岗位招生人数往往独占鳌头,今年也延续了这样一个趋势。党群、行政和参公的无限制岗位招生人数总计598人,占总招生人数的80%。值得注意的是,无限制的比重虽然很大,但与去年、前年的87%和84%相比,无疑有所下降。
4、仅限应届生岗位仍占多数
限应届生的职位数165,招生人数449,与去年同期193岗位的489人相比略有逊色,但从人数在总招录人数上的比重来看,今年限应届生岗位总人数占全部招录的60%,与去年一致。从这个角度看,公务员招聘政策仍在向应届生倾斜,想要报名国考的应届同学们,不要因为犹豫错过国家的青睐哦。
5、招录岗位专业:经济学法学持续热门
延续去年经济学和法学的热门势头,今年经济学类和法学类依旧大热。专业热与招录三巨头——国税、海关,海事的部门特性不无联系。图表中前七类(经济学类、统计学类、金融类、财政学类、电子商务类、经济与贸易类)在岗位上多有重合,后五类(法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也是如此。因此,广大考生在选择合适岗位时,要找准自身定位,筛选出自己符合的专业,进而挑选与自己匹配性高的岗位,不要被众多要求、条件和限制所动摇。
6、2018年招录人数为1的岗位数为163
今年只招1个人的岗位增加到163人,比去年增加一倍还多。占总体招录人数的21.8%。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推测因为岗位招录条件更加细致,职责划分更加明确,所以岗位间区分度较大。招录人数为1的岗位往往竞争情况难以预料,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大部分考生会选择规避。面对只招一个的岗位,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参照以往34:1的竞争比,在关注该岗位的实时审核人数变化的前提下,慎重报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