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国考面试热点:“打车软件”的利与弊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中公教育  2015-02-10    

  2015国家公务员面试马上临近了,考生们都摩拳擦掌,希望在考试中一举成“公”,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针对此次公务员面试考察的重点题型来给考生们讲一讲作答思路以及作答技巧,帮助同学们攻克难关。

  众所周知,在面试中,考察应试者综合分析能力一直是各地省考的重中之重,而一般出题趋势也是结合近一年的热点来进行命题,“打车软件”的兴起,也是近半年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它不光给市民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今天中公面试专家就结合“打车软件”的利与弊为大家讲解一下如何将在题目中体现出综合分析能力。

  【热点链接】

  一年多的时间,手机“打车软件”发展神速,已经风靡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大多数软件采取自愿加价的方式,通过乘客预约时在手机上点击“我要用车”,自愿选择加价3、5、10、20元,并发送一段语音说明具体的位置和目的地之后,这段用车信息会自动传送到乘客附近的出租车司机手机中,司机可通过手机按键响应乘客的需求。对于打车软件的兴起,请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分析】

  智能性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 时政类 社会现象

  【审题关键】

  嘀嘀打车 快的打车 新兴打车软件 安全隐含 传统打车冲击

  【思路点拨】

  对于打车软件利与弊进行解读,再论述打车软件兴起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答案】

  “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市民,大家都认可打车软件给双方提供了方便、实惠,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乘客的合法权益。

  首先,打车软件的出现,改变了出租车传统的拉客习惯,从“静等”、“空碰”变成了“预约”和“点单”,降低出租车空驶率。出租车载客率普遍得到提升,收入明显增加。打车软件公司给予的补贴,也让出租车得到双重的赚钱回报。

  其次,使用打车软件不仅为乘客节约出行时间,而且为乘客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模式。同时,使用打车软件的手机付费模式,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没有小额现金的尴尬。打车软件给乘客的补贴,也减轻了乘客的出行成本。

  最后,打车软件不仅优化了社会资源,更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和传播渠道。此外,打车软件的安装必须要求司机如实登记车辆真实信息和司机个人信息,这一硬性要求,无情地拒绝了出租车市场“黑车”使用打车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行业风险。

  然而其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打车软件的推广,让行业内产生了“按路程挑客”、“空车不做扬招”等不规范现象,更甚者,在打车高峰期间必须要加价或者加高价才有出租车搭乘。而且,一些如老人、小孩、或者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他们因无法使用或者不会打车软件而使得在路边叫车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多个打车软件都有对乘客和司机返利的优惠,导致不少司机同时用2个甚至3个手机抢单。司机需要不停关注软件上的叫车信息,一边开车一边抢单,不专心开车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使得乘客忧心忡忡。由于利益空间巨大,一些黑车也利用打车软件牟取非法利益,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之所以造成打车软件乱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第一,规范打车软件竞争模式和营运车辆如何使用打车软件的相关法律都存在空白,这使得政府部门无法可依;第二,由于工商、物价局、经信委、通信局等部门都有监管的权限,但在规范中也会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当然,对于打车软件的相互“火拼”出租车拒载甩客现象,绝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姑息纵容。首先,监管部门要“给力”,加强监管和审批,畅通投诉渠道,对违反职业道德拒载甩客的出租车要重拳出击,从重处罚;其次,乘客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学会搜集证据,及时向运管部门投诉举报,让违规出租车司机得到惩处;最后,要对“打的”软件规范疏导,加强网络监控,避免恶性竞争,最终,让打车软件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造福公众、造福社会。

  【中公专家点睛】

  对于这类社会现象的题目,我们需要多关注时事政治,思考这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的出现所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