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深度解读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中公教育  2010-12-05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命题思路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是材料主题省级和市级截然不同。去年的省级和市级试卷虽然材料不同,但都是围绕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而展开的。今年则不然,省级试卷的主题是“黄河治理与黄河精神、中华文化”,市级试卷的主题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与保持城乡文化血脉联系”,完全体现了分卷考试,测查不同能力的要求。至此,国考申论的命题向大纲进一步靠拢,从材料到题目都体现出区别,完成了华丽转身。

  四大变化:分类设置试卷进行命题的总体情况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命题发生重大变化,并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两类试卷主题完全不同。以往的申论考试无论是副省级以上还是地市以下都是同一主题或相近主题,但此次申论考试则完全不同,副省级以上关注黄河治理与中华文化,地市级及以下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和无根文化;

  第二,考试出现应用性新题型。副省以上要求以国家和政府的名义,黄河的历史、治理文化、精神制作一个宣传手册,地市以下则要求以县政府名义写公开信这样的考题形式。

  第三,更加强调政府视角和公务员角色。此次考试更加强调以政府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且明确具体角色,要求分别“以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以及“以县政府的名义”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在多主题综合命题中蕴含精神价值。此次考试不是简单的就问题说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而是和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以及无根文化等很多精神与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更加强调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播,有利于提升与传播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对于提升试卷精神文化价值内涵,以及引领考生的精神走向,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将对未来公务员申论考试产生深远影响。

  2011年国考申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从材料上看,给定材料共七则。材料主题简明易懂,便于考生直接进入材料内容和主题,避免隐晦难懂,减小了考生的理解难度。第一则材料阐述了黄河的地理情况和中华文明的关系,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人物以及黄河流域衍生的文化。第二则材料主要谈了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以及黄河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三则材料分为三个自然段。分别谈了世界上的主要河流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以及尼罗河分别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情况。第四则材料建国之前以及建国之后黄河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集体对黄河开发与治理的重要指示。第五则材料谈了历史上黄河治理的具体事例。第六则材料涉及黄河污染的情况和历史上人民对黄河清的美好愿望。第七则材料列举了一些专家的看法,主要涉及黄河的治理和黄河的文化弘扬的问题。

  从作答要求上来看,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第三题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给出了比较具体的背景,以黄河为主题编写一个宣传手册,要求考生围绕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与中华文化,黄河的精神四个方面,写出这个手册的内容要点。这既是一道实务的应用文写作题,又是一道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试题。和去年相比,虽然不需要自己构建应用文的框架,但是它对考生的综合文化知识基础要求极高。题目中既涉及到黄河精神、黄河文化这些现实的重大文化命题,又涉及对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的理解,不仅要求考生对材料有透彻的理解,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等背景问题有深切的把握,而且要有较高中华古典文化、甚至古典诗歌的修养和造诣,以符合撰写宣传材料的要求。

  2011年国考申论市级以下综合管理类及行政执法类职位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从材料上看,总共分7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总体谈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困难的问题。第二则材料是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数据。第三则材料谈的是L县建寄宿制学校的问题。第四则材料主要谈的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希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第五则材料讲的是希望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六则材料谈的是希望工程小学闲置的问题。第七则材料讲的是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的危机。

  从作答要求上看,题量与去年持平,仍为四道大题五道小题。本次市级申论新的亮点体现在:一是第一题的第一道小题,在作答要求中提出了“有条理性”这个要求,这是在以往归纳概括题要求准确、全面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一点要求。二是第三题作答要求更加明晰,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在作答要求中分条进行阐述。三是作文题和以往相比较加大了难度,同时作文题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求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和以前明确要求依据给定资料作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考生平时要多加积累。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