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0-06-22 大 中 小
第二章 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
逻辑判断试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考生在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方法之间既有相互关联性,又有整体普适性。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条件能确定 相关做推演
试题中,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面对试题,从哪里“撕开裂口”,然后让解析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解析的关键。
当试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需特别指出的是:
1.有些看似否定的语句,实际是既定条件。
如:甲不是女的。——可知甲是男的。
2.在直观上不能确定的条件,但经过相关关系可推断出既定条件。
如: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警官、检察官和法官,甲和法官是朋友,乙和法官是同乡。——可推知丙是法官。
请看试题:
例1.(国考2010-82)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 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 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 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 C
【解析】 (1)确定条件是:丁说真话。丁说:“有红车的人说真话”,从这个条件入手,找与“红车”相关的条件推演;
(2)乙说的话与红车相关,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可以推出乙、丙都说假话;
(3)根据丙说假话,推出丁是蓝车;
(4)根据乙、丙说假话,推出甲说真话是红车、乙是银车、丙是白车、丁是蓝车。
例2.(国考2009-97)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
A. 甲不是湖北人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 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 D
【解析】 (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例3.(江苏C类2009-47)如果选购了股票,则不能投资期货;只有投资期货,才能投资邮票;或者投资邮票,或者投资外汇;但是最近投资外汇风险太大,不能操作。
据此,可以推出( )。
A. 选购股票 B. 不选购股票 C. 不投资邮票 D. 不投资期货
【答案】 B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股票→不期货
②邮票→期货
③邮票∨外汇
④-外汇
(2)由确定条件“-外汇”入手,由(3)、(4)可推知“投资邮票”;
(3)现已确定“投资邮票”,再由(2)、(1)可推出“-股票”。
例4.华仔、荣光和陈龙分别饰演或者甲、或者乙、或者丙三个角色: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饰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但在生活中没有。由此可见( )。
A. 华仔饰演丙 B. 荣光饰演丙
C. 陈龙饰演丙 D. 华仔饰演乙
【答案】 A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生活中没有;
(2)与“沉稳” 和“生活恋人”相关的条件是: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可推知:舰长是华仔扮演。
(3)再根据: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可推知甲和乙都不是舰长,而丙是舰长。
【提示】 题中“谁是甲”“谁是乙”就无需再推断了。
例5.(广东2009-77)甲、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已知:
(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
(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
(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
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职业?( )
A. 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医生 B. 甲是教师乙是医生丙是律师
C. 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医生 D. 甲是律师乙是医生丙是教师
【答案】 C
【解析】 从确定条件(2)、(3)入手,可推出医生既不是甲也不是乙。医生是丙。排除B、D。
现在已经确定医生是丙,找与医生相关的条件进行推演。由(1)、(3)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乙是律师。
【提示】 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后面介绍的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小结】 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二、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细数历年真题,“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下面我们介绍考试中出现的真题。
例1.(河北2009-92)国王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最聪明勇敢的女婿,他向所有的求婚者宣称他已经把公主和两只狮子分别关进了三间房子,然后在三间房子门上分别写了一句话,让求婚者们去打开自己认为可以打开的门。第一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第二间房门上写着:“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第三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其实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据此可以推断( )。
A. 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 B. 公主在第二间房子里
C. 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D. 三间房子里关的都是狮子
【答案】 C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第一间:“有狮子”;
②第二间:“公主在第一间”;
③第三间:“有狮子”。
(2)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句真话”,选择“找矛盾”解析,①、②矛盾,真话必在其中。由此推出,第三间房门上写的是假话,所以,第三间房子里没有狮子。因此,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例2.(北京应届2009-37)关于某公司职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如下三个描述:“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其中有两个描述是假的。
根据题干,仍不能确定下面哪个选项的真假?( )
A. 文茜女士未恪尽职守 B.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不恪尽职守
C. 该公司有些职员不恪尽职守 D.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答案】 B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与“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矛盾。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唯一的“真”就在其中,所以:剩余的“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必然是假的。
(2)接续推出“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必然假,因为“文茜女士不恪尽职守”。唯一真的是“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3)于是可知:A真,C真,D假。而B真假不能确定。
例3.(广西2009 -86)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覃某都说自己不胖。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那么谁一定胖?( )
A. 仅黄某 B. 仅张某 C. 仅范某 D. 仅张某和范某
【答案】 B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题干确定的条件是:四人中只有一人是错的;
(2)条件有矛盾的是“张某说范某胖、范某说自己不胖”,他俩之中必有一真一假,那么黄某和覃某就是对的;
(3)由上述可推出,“覃某说自己不胖”“黄某说张某胖”都为真。
例4.(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A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题中乙和丁所说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这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可推出:钱是甲捐的。
【小结】 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识别矛盾是找到矛盾的关键。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矛盾,那么找到矛盾就是空话。逻辑矛盾的类型有一定的量(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对矛盾类型的变化运用越来越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以进一步增强对矛盾类型题的解析能力。
三、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
当试题中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我们就“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这个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可是,有些考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例1.(北京应届2009-34)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
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
A. 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
B. 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
C. 甲是画家,乙是作家 ,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
D. 甲是作家,乙是画家 ,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
【答案】 B
【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根据条件①“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
(2)根据条件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答案为B。
例2.(广西2009-89)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各有不同。取一个天平将甲、乙放一组,丙、丁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很多。可奇怪的是我们将天平的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
则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A. 乙、丁、甲、丙 B. 丁、乙、丙、甲
C. 乙、甲、丁、丙 D. 丁、乙、甲、丙
【考点】 排除法
【答案】 D
【解析】 (1)通过整理题干,可知:甲、乙=丙、丁。
(2)通过:甲、丁>乙、丙,可知丁>乙。因此可以排除A、C。
(3)通过:甲、乙=丙、丁,丁>乙,可知甲>丙。因此排除B。答案为D。
【提示】 对于题干中条件较多的题,也可把题干条件一一分析,然后得出答案。这种方法相对费时间,为节省时间,可使用排除法。
例3.(江苏A类2009-54)某领导决定在王、陈、周、李、林、胡等6人中挑几人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执行任务的人选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王、李两人中只要一人参加;李、周两人中也只要一人参加;王、陈两人至少有一人参加;王、林、胡3人中应有两人参加;陈和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如果林参加,李一定要参加。
据此,可以推出( )。
A. 王、陈不参加 B. 林、胡不参加
C. 周、李不参加 D. 李、林不参加
【答案】 D
【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为直观,我们可将题干中的条件用约定的符号表达如下:
①王/李;(要么王,要么李)
②李/周;(要么李,要么周)
③王∨陈;(王或陈至少一个)
④王、林、胡有2人参加;
⑤陈,周/-陈,-周;(陈、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
⑥林→李。(林参加,李就一定参加)
(2)根据③“王∨陈”,可以排除选项A“王、陈不参加”。
(3)根据④“王、林、胡有2人参加”可以排除选项B“林、胡不参加”。
(4)根据②“李/周”,可以排除选项C“周、李不参加”,答案为D。
例4.(北京应届2008-33)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 B. 乙毕业于数学系
C. 甲毕业于数学系 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答案】 A
【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提示】 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试题,可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但是,对于应试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
【小结】 快读:确定条件诸多,未必细读分明;
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推演澄清。
四、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
对于有一个或多个确定条件的试题,我们介绍了快捷方法。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呢?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 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例1.(山东2009-63)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
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
由此推出( )。
A. 是甲做的好事 B. 是乙做的好事
C. 是丙做的好事 D. 是丁做的好事
【答案】 B
【考点】 假设
【解一】 (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
(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B。
【解二】 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乙说的是事实”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B。
【提示】 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
例2.(浙江2009-90)有红、蓝、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甲、乙、丙、丁、戊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甲:第二盒是紫的,第三盒是黄的。乙:第二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红的。丙: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是白的。丁:第三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白的。戊:第二盒是黄的,第五盒是紫的。猜完之后打开盒子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
由此可以推测( )。
A. 第一个盒子内的皮球是蓝色的 B. 第三个盒子内的皮球不是黄色的
C. 第四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白色的 D. 第五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红色的
【答案】 C
【考点】 假设
【解析】 (1)假设选项A(1蓝)正确,则推出矛盾:1蓝,则丙说“1红”错而“5白”对,则戊说“5紫”错而“2黄”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至此推出:2、3都黄矛盾,所以A不是答案。
(2)B不能成为确定条件,放弃假设B。
(3)假设C(4白)正确:“4白”则乙说“4红”错则“2蓝”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则丁说“3蓝”错则“4白”对,则丙说“5白”错则“1红”对,剩余的5只能是紫色。至此推断结束,且符合“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答案为C。
例3.(江苏A类2007-55)在某城市,有一家银行被盗,警方通过侦查,拘捕了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六个重大嫌疑人。经过审问,查明了以下事实:1号、5号、6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作案,1号、2号两人最少有一个作案,2号和3号两人要么都作案,要么都没有作案,1号和4号两人中只有一人作案,3号和4号两人中也只有一人作案。据此,可以推出全部案犯人数是( )。
A. 3 B. 4 C. 5 D. 6
【答案】 B
【考点】 假设
【解析】 (1)整合题干条件:
①1∨5∨6 = 2个;
②1∨2;
③2,3 / -2,-3;
④1/4;3/4。
(2)假设:4号作案,则有:
4,(-1,-3),2,3,可见:3,-3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断定: -4。则有:-4,1,3,2,5/6(合计4人)。答案为B。
例4.(山东2009-65)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
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
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
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 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 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 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D. 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
【答案】 A
【考点】 假设
【解析】 (1)题干三个条件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运用假设方法。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那么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也真,与题中只有“一真”不符,故丙假。(设真不成立就是假的)
(2)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假,说明“一中和二中”至少有一个学校存在加课现象。
(3)继续推出甲为真,即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继续推知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假,即并非(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再推出:所有学校都存在加课问题。
(4)再继续推知:A项“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真。答案为A。
【提示】 假设哪个条件为真,是解析试题的重要起点。究竟假设哪个条件为真对推理有利呢?这要看后续推理是否能够得到暂时的阶段性结论。如上题,假设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就不能断定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是真是假,也不能断定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的真假。有可能“其他学校有加课现象”而恰恰“一中和二中”没有加课现象。以上通过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不能成立,接续可推断出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这就是能够得到阶段性结论的假设。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第一篇第六章“核心考点之智能推理”中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小结】 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