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结合考生的角度透析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来源:中国公务员网  2008-12-01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于昨天落下帷幕。现结合考生的角度来对09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进行透析。

  一、考生看真题

  11月30日中午,行测考试完毕后随机调查的考生多数称考题数量不变但题目难度加大,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题目。

  今年行测考试变化最大的是常识判断,区别于往年的是法律常识仅仅占6道题目,而其余的19道题目涉及时事、历史、地理、化学等。印象深刻的是,奥运“和”体现的是哪家的思想;西藏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地震、次贷危机等。几乎今年的热点都在常识判断部分得以体现。这些知识体现的考生日常学习的积累。

  其他题目变化不大,但是有些题目推陈出新,超出平时复习范围,也在预料之中。

  11月30日下午,国考最后一个考试科目申论结束。据考生所谈,申论题目较为简单,首先是阅读材料减少,主题鲜明。结合时事比较紧密,注重的是考生对时事的把握。多数考生认为,题目简单了,考察的就更为苛刻了,担心自己的文字功底一下就被看穿了。

  二、教师解析

  对于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根据大纲里提到的行测变化我们已经知道,除了行测五部分顺序做了微调以为,常识判断部分变化较大,即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等常识。从行测真题分析来看,题目数量不变仍为140道题,考试变化之处除大纲提到的以外,还有以下三点:

  一是常识判断。可以说该部分题目难度偏大,考核考生的多年沉淀的综合性知识。19道为一般性常识,超出以往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该部分所占分值。涉及题目类型有:时事,如美国次贷经济危机中所提到的次贷是指什么、中国奥运“和”源自哪里;还涉及地理如洋流、气象;历史事件顺序;化学、物理等知识。法律常识所占比重仅为6道题。今年的社会热点:藏独、地震、奥运、次贷危机、改革开放30年都进了考题,其中有题就直接问“次贷危机”的“次”是什么意思。

  二是数量关系难度偏大,涉及新的题型较多。数字推理部分,有三道题运用到三级等差数列。数学运算部分,有些题目与往年真题题型有所重复,计算方法相似;但有些新的题目,计算难度偏大,计算方法不易一次看清。

  三是资料分析变化较大。与往年不同之处在于,图表型题目占到3/4,计算量不大,基本可以从题目预测推出答案,考核更多是考生的估算能力。资料分析第四部分材料为文字性资料,计算性的题目都隐含在文字里,极大考验考生的理解能力、鉴别能力等。

  根据对考生考后现场调查,多数考生认为题目难度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我们不可置否,题目终是要推陈出新的。而后这些题目,看多了,也就简单了。

  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科目与以往考题相比较为简单,体现如下:

  一是给定材料篇章缩短,主题分散。根据考生所言,基本在半小时以内甚至用更少时间可以阅读完全部材料。但归纳主题是一大难点。主题分散,申论两大主题贯穿在给定的11段材料以内,需要考生阅读完材料后认真提炼才可以归纳出来。

  二是申论主题时事性较强。给定材料一提出,胡锦涛在河南省焦作市农村调查时指出:解决粮食问题,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在安徽考察时指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保证农民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提出土地流转有益农民的新方式。这与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内容密切相关。

  而另外一个主题,围绕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转型面临的新瓶颈:初级产业加工企业面临的困境、以广东模式和东莞模式等沿海产业模式的问题、及各地仍处于克隆该模式的阶段为主线展开论述。

  三是题目与材料结合紧密。我们在之前讲过,要学会把握、善于归纳每段材料的要义,如果我们把11段材料的要义都罗列一下,答案也就出来了。

  根据题目一的要求:根据给定材料,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主要问题。一二三,也就是申论的主题了。

  申论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选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即是否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运用的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建议与寄予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经过长达数月的复习,终于要等到一个结果。不论怎样,考生不应草率放弃面试的准备工作。根据以往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经验,所报考的职位划定的分数线存在极为戏剧的多极分化。及早准备面试,有备无患。无论怎样,了解面试对自己将来工作也是有益的。

  祝愿各位考生如愿以偿。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