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大纲解读及全面备考方略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0-02-23 大 中 小
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大纲解读及全面备考方略
春节过后(2月20日),云南省2010年度公务员考试大纲面向社会发布,为了使广大考生掌握和熟悉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和内容,本文对此次大纲进行了解读,以帮助考生备考。
点击查看: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大纲
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大纲与2009年保持了高度一致,试题顺序、例题都没有变化。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大纲向国考看齐,行测五大模块的顺序由2008年的 “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变成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这种调整与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实现了统一;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顺序变更为“言语理解与表达、数理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但这次云南省考试大纲中并未随之调整,没有呈现更新的考试信息。其实行测考试内容顺序的变化是为了以考查应考者的应试反应,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生在备考时要形成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
云南省今年的考试科目仍然和报考职位挂钩,不同报考方向的考试的科目稍有不同。普通公务员岗位的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及《申论》,公安(含森林公安)人民警察的岗位还需进行《公安基础知识》的考试。笔试时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安排在2010年4月24日、25日两天。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满分200分,其余科目的满分均为100分。笔试成绩按岗位分类的排名名单(含笔试加分)在笔试结束45天内下发各州市,同时在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网站公布。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科目的备考。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测为客观性试题,从总题量上来看,分析去年的考试真题,行测共130道题,时限为120分钟。其中数量关系20道,言语理解与表达25道,判断推理40道,常识部分25道,资料分析20道。既然大纲保持了高度一致,我们可以相信今年的题量分布不会有大变化,但各子模块可能出现微调。考生备考时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全面复习,稳定心态。本次考试公告、大纲发布与考试时间之间跨度较大,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希望考生能够将备考作为日常行为,每天进行有效、适当的练习,这对于按计划进行备考和合理调节考试情绪都有很大作用。考生一定要明白,做题最快或者某个题做得很好并不意味着考试能取得胜利。在全面复习的时候,注重积累各种题型的方法,客观题很多时候需要运用技巧方法才能时效双收。在两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无论是准备充分到了考场大意轻敌,或是没有准备好匆匆上了考场发慌,都有可能影响答题。事实证明考生的状态对其成绩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能调整情绪和状态达到最佳,对考试是大有帮助的。所以前期准备一定要全面,同时保证正确稳定的备考心态,认真做好每一道题,才能使自己在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建议考生参照华图“五阶段”模块复习法对行测进行进行全面复习。
第二,演练真题,掌握规律。各位考生在备考时可以根据云南省的真题,也可以借鉴国考的历年真题,进行充分备考。云南省考试的模块内容与国家公务员考试有很大的相似性。考生可多多做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把握时间,合理规划。先易后难,先解决有把握的题,如资料分析和言语理解与表达题量较大,做的时候可提醒自己注意时间;如果觉得判断推理类的比较费神,需要仔细读题或者找规律,数量关系的题比较繁琐,影响时间和心情,可以放到最后来做。常识判断则重在平时的积累,不可耽误太多时间,倘若暂时忘记的话可以先跳过之后再斟酌。
(二)申论。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专家建议考生关注时事,换位思考,多积累、勤练笔。每天看一小时新闻,了解社会热点。考生在近期可以了解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新闻、社会热点材料,特别注重其中有关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法制民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搜集申论素材、了解对策及将来的面试都有很大帮助。
公务员的性质决定了劳动人民服务者的角色定位。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申论时站在政府立场上,以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尤其要注意这点,在切实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全方位、深刻地阐述相关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加强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同时强化自己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此预祝各位考生能够在虎年里有个“新开始”,调整好“新状态”,最终获得“新收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