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0年公务员笔试科目考试大纲解读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0-03-03 大 中 小
广东省2010年考录公务员公告已于2010年3月1日公布,与此同步公布的还有相应的笔试科目大纲。有了大纲并不意味着备考难度的降低,相反,根据大纲可以看出,此次考试的测查内容全面、范围广泛,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文将分别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与法律基础三方面来解读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为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
一、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技能,主要涉及数字和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
2010年的广东大纲中行测部分的题型说明仍然是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四部分内容。数量关系同去年一样仍然是排在第一部分,对比近年的大纲和对应的真题,二者在题型排列上是保持一致顺序的,由此我们推断,广东省2010年行测真题的顺序将与09年的真题相同。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答题顺序进行作答。
2010年广东大纲在题型介绍部分举的两个例子已经是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例子,所以从例子中我们得不到有效的信息,那我们在复习时要遵循些什么呢?在这里建议考生首先熟悉广东历年真题以及历年国考真题。在广东历年真题中有很多重复和相似的题目。
例如:某商品按定价的80%(八折)出售,仍能获得20%的利润,问定价时期望的利润率是多少( )(2005年广东下半年省考行测第7题)
A.50% B.40% C.30% D.20%
某商品按定价的80%(八折)出售,仍能获得20%的利润,问定价时期望的利润率是多少( )(2006广东省考行测第7题)
A.50% B.40% C.30% D.20%
例子我们这里不再多举,希望考生自己在做题时慢慢总结、体会。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建议考生参考其他地方真题,加深对公考题目的理解。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广大考生的翘首期盼中,2010年广东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从幕后走到台前。纵观近三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大纲,2010年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的顺序未做变动,仍然被排在五种题型中的第二部分。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的言语部分题型从2008年始就以选词填空和阅读理解两种题型为主,考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近三年的题型和题量的发展趋势如下:
年份 |
选词填空 |
语句表达 |
阅读理解 |
合计 | |
片段阅读 | 文章阅读 | ||||
2007年 | 10 | 10 | 3 | 7 | 30 |
2008年 | 10 | 0 | 20 | 0 | 30 |
2009年 | 10 | 0 | 20 | 0 | 30 |
从近三年题型的变化来看,从2008年起广东省取消了语句表达和文章阅读两种题型,这一趋势也说明了命题者更加注重考生对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和概括归纳推测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的能力。
从广东2010年公务员考试大纲例题可以看出,今年的题型依旧延续了前两年的特点。第一种题型:选词填空。每道题给出一句话,但其中缺少一个或几个词,要求报考者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使之符合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报考者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
示例:只要方向正确,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得到( )和支持。
A.尊重 B.肯定 C.表彰 D.重视
答案:B
第二种题型:阅读理解。每道题给出一段短文,短文后面有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报考者从四个备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示例:铁路新线路的开辟与否往往必须在建路花费尽可能少的要求与新建路线的贸易运输量尽可能多的要求之间取得妥协。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新建铁路的线路( )。
A.应该是一造价最低的线路
B.其选择决定了新兴贸易中心的位置
C.决定于是否与终点之间的距离最短
D.不会总是具有最低建造成本的路线
答案:D(选项A与题中“妥协”的含义不相符;选项B和C都无法从题中得出;只有选项D是短文支持的一种主要观点)
所以建议考生以选词填空和阅读理解为复习重点对象,注意选词填空题型中近义词辨析和关联词辨析。片段阅读的考点要求考生要理解文意、主旨以及作者的态度观点和主旨意图,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读书读报,勤加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水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