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安徽淮南市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淮南人事人才网  2010-05-17    

  2010年淮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公告 

  根据原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第6号令)和市委组织部、原市人事局《淮南市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考试考核暂行办法》(淮人发〔2005〕45号文件)的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淮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统一组织、分步实施。

  二、招聘计划和条件

  招聘岗位计划数共312个,报考人员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具体招聘岗位及条件见《2010年淮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岗位计划表》(附件1)。有工作经历要求的,是指毕业后至2010年5月31日期间累计工作时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原人事部门)认定有考试违纪行为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不得报考。

  三、报名事项

  1、报名方式  采用网上报名方式,网站为淮南人事人才网(www.hnhr.cn)。

  2、报名时间 2010年5月26日9:00至5月31日16:00,逾期不予补报。

  3、报名程序 登陆报名网站→详阅招聘公告和岗位计划表→填写报名表→上传照片→签署诚信承诺书→网上缴费→自我确认。

  4、网上报名  报考人员必须符合报考岗位的条件,每人限报一个岗位。报名时必须按要求如实、正确填写《淮南市2010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并上传本人电子照片,照片必须符合规定格式(照片格式: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照,jpg格式,宽度2.5cm,高度3.5cm,分辨率300像素,大小20—100kb),否则出现问题由报考人员本人负责。签署“考生诚信承诺书”,进行自我确认。所填信息必须全部真实、有效。凡弄虚作假或虽通过资格审查但实际不符合招聘岗位条件的,一经查实,取消其考试、聘用资格,责任由报考人员本人负责。

  同一岗位报考人数与招聘计划数的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3︰1。对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少数紧缺专业的岗位,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方可开考,报考该岗位的考生笔试成绩低于实际参加笔试的全部考生的平均成绩,取消其参加专业测试资格。    

  5、网上缴费  根据省物价局、财政厅皖价费[2006]226号文件规定,收费标准为每人每科45元。统一笔试共两科每人交报名费90元。报考人员先办理工商银行网上缴费卡再网上缴费。缴费和报名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5月31日16︰00,逾期不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

  农村特困和城市低保家庭的报考人员,在网上缴费后,可于2010年6月9日至10日,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南门东侧)一楼人才市场大厅办理减免报名费的审核确认手续。办理手续时须提供以下材料:其家庭所在地的市(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或扶贫办出具的特困家庭基本情况证明,能够证明其与家庭所属关系的材料(如户口簿等)。

  四、统一笔试                                                                                                                             

  统一笔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命题、制卷、阅卷、计分委托专门机构负责。

  1、科目  统一笔试分两个科目,考试内容见《2010年淮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统一考试大纲》(附件2),不指定考试教材。

  一是《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内容: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

  二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综合常识、写作、计算机、英语。

  2、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8:00—9:30《职业能力测试》;10:00—12:00《公共基础知识》。

  地点以《准考证》为准,报考人员于2010年6月20日9︰00至24日16︰00登陆淮南人事人才网自行打印《准考证》,考试时须凭《准考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军人身份证、护照、贴有照片且加盖户籍专用章的户籍证明)进入考场。

  3、政策性加分  根据省委组织部、原省人事厅等九部门皖人发〔2008〕44号文件规定,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笔试成绩合成前每科成绩加2分。

  根据原市人事局、市编办等五部门淮人发[2008]11号文件规定,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笔试成绩合成前每科成绩,普通士兵加2分,立三等功的加3分,立二等功的或转业士官加4分,立一等功的加5分,一人符合多项加分条件的按最高一项加分,不累计加分。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须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盖章(省人社厅或原省人事厅代钢印)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退役士兵(转业士官)须持本人身份证、退伍(转业)证、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于2010年7月26日至27日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审核确认,并通过淮南人事人才网、淮南人事考试网(www.hnpta.com)公示3天无异议后,方予以加分。

  4、成绩查询  笔试成绩按两科分数5:5的比例合成(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下同),满分为100分。考生于2010年8月1日至3日在淮南人事人才网、淮南人事考试网查询成绩。

  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1:3比例确定各招聘岗位参加专业测试的人员,笔试成绩相同的一并列为专业测试人员。专业测试人员名单2010年8月5日至7日在淮南人事人才网、淮南人事考试网公布。

  五、资格审查

  参加专业测试的人员于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由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依据招聘条件和相关材料,对其进行资格审查。逾期不到的视为自动放弃,缺额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

  资格审查时,考生须提供有效居民身份证、退伍(转业)证、学历证书、准考证、报名表等材料。2010年毕业但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人员,须提供学校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和有关材料。在拟聘用人员公示前仍不能提供原始证件的,取消其聘用资格。有工作经历要求的,须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正式聘用(劳动)合同等材料。

  经审查合格的考生领取《专业测试通知书》,并按省物价局、财政厅皖价费[2006]226号文件规定,缴纳费用80元。经审查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考生,取消其参加专业测试资格,缺额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

  六、专业测试

  专业测试根据岗位的专业特点,采取笔试、试讲、答辩、技能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业务素质能力和潜能等,满分为100分。各招聘岗位的专业测试方案由招聘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拟定,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共同组织实施。

  同一岗位专业测试人数和实际招聘计划数比例低于3︰1的,该岗位考生的专业测试成绩低于60分的,取消其聘用资格。

  专业测试的具体事宜见《专业测试通知书》。

  七、考核

  考生总成绩按照统一笔试和专业测试成绩5︰5的比例合成,满分为100分。根据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实际招聘计划数等额确定考核对象。

  考核由招聘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学业成绩)、遵纪守法等情况。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组(由招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2-3人组成)对考核结果负责。

  经考核合格的人员进入下一轮体检。经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取消其聘用资格,缺额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一次性递补。

  八、体检

  体检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实施,参照原人事部、卫生部《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和《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国人厅发〔2007〕25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规定执行。体检合格的确定为拟聘用人员;体检不合格的可申请复检,复检仍不合格的取消其聘用资格,缺额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一次性递补。体检费用由考生自理。

  九、签约聘用

  对考核、体检合格者,由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确定拟聘用人员,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经淮南人事人才网、淮南人事考试网公示7天无异议后,按现行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招聘单位与新进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新进人员实行试用期一年制度,试用期间由市人才流动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制度。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十、其他

  本《公告》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成立由市纪检监察部门、市人社局监察室和群众监督员组成的监督组,负责监督招聘工作。监督电话6678153。

  本次招聘工作相关信息,请登陆淮南人事人才网、淮南人事考试网查询。招聘工作咨询电话:政策6664251,网上技术服务2674260,考务6678516。

  市委组织部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三日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