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天津市选调生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0-04-12 大 中 小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 同一种社会关系( )同时由几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加以调整。
A. 不能 B. 只能 C. 可以 D. 应该
2. 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 )。
A. 就不必考虑形势 B. 也应考虑形势
C. 必须考虑形势 D. 法律必须无条件服从形势
3. 在全部社会规范中,法成为一种最有力的规范是因为( )。
A. 它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要求 B. 人们自觉遵守
C. 它具有国家意志性 D. 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4.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国家元首职权由( )行使。
A. 国家主席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 国家主席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
D. 国家主席与国务院总理共同
5. 如遇非常情况,不能进行下届选举,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体委员的( )以上多数通过,可以推迟下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延长本届任期。
A. 2/3 B. l/2 C. 3/4 D. 4/5
6. 如果侵权行政行为是因行政工作人员的过错所致,行政机关赔偿损失之后,可以责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 )赔偿费用。
A. 部分 B. 全部 C. 部分或全部 D. 双倍
7. 颁发营业执照属于( )。
A. 权利性行政处理决定 B. 行政奖励
C. 行政处罚 D. 义务性行政处理决定
8. 行政复议是( )的活动。
A. 行政监察 B. 特定行政 C. 行政机关 D. 人民法院
9. 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
A. 构成犯罪的行为 B. 一切违法行为
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
10. 有关专利权的期限,错误的说法是( )。
A. 专利权的期限即专利的有效期限
B. 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
C.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
D. 专利权均有申请日,即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之日起算
11. 以下属于议论文特点的是( )。
A. 重在说理 B. 形象反映生活
C. 以情感人 D. 解说性强
12. 为了维护政令一致,凡下行公文( )。
A. 都要上级请示 B. 都要和有关机关协商
C. 内容涉及其他机关的职权范围时,行文前应与其协商一致
D. 都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
13. 下面公文写作中不恰当的是( )。
A. 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败进行到底
B. 以上意见如无不当,着即批转各有关单位认真遵照执行
C. 我们必须排除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在第一季度建成东方贸易商厦
D. 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元
14. 规定性文件正文内容实际可概括为( )。
A. 假定、处理、奖励和惩罚 B. 开头、中心部分、结尾
C. 总则、分则、罚则、附则 D.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5. 只有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可以使用( )性的文件。
A. 向上级请示性 B. 行政管理命令
C. 沟通信息 D. 针对性强
16. 下列关于公文处理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管理公文包括对公文运转过程的组织与监控
B. 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公文
C. 机关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性主要和直接表现为对公文约广泛依赖性
D. 公文处理活动中,行政机关要全面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17. 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
A. 意识的 B. 物质的 C. 客观的 D. 运动的
18.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 唯心主义 B. 二元论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9. 时间和空间是( )。
A. 物质的两种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感觉材料的的工具 D. 感觉系列高速了体系
20.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 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1. 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朴素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2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是( )的观点。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23. (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4. 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 )。
A. 循环论的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25.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 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 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