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公共基础知识新考点:二十四节气入非遗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中公教育  作者:  2017-03-03    

  在近几年的公共基础考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以时政为切入点,跨版块考察考生综合能力。因此各位考生要在复习公基的时候慢慢培养这种发散和综合意识,学会利用碎片时间以时政热点为导向整理若干个专题。2016年是个时政热点比较多的一年,如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G20盛会、长征5号发射成功、神舟11和天宫2号对接等等;在众多时政中,中公教育专家选取二十四节气入非遗这个热点从时政、常识、哲学多个维度展开剖析。

  一、时政角度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时政本身来考一般以识记为主。

  1、地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2、项目:“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3、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珠算 B昆曲 C二十四节气 D中医针灸

  【答案】C。中公解析:珠算、昆曲、中医分别与2013、2001、2010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2016年入选。故本题答案为C。

  二、常识角度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分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①反映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②反映太阳高度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春分、秋分白昼、夜晚时间各半③反映寒热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④反映降水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⑤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寒露、霜降⑥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小满、芒种。⑦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清明。

  例: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关于二十四节气描述错误的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四季的开始。

  C.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在这天昼最长,也最短。

  D.二十节气中清明后来演化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答案】C。中公解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

  三、哲学角度

  例: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这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B.认识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所服务。

  C.人民群众才是实践的主体。

  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答案】BC。中公解析:A项本身表述有误,实践是人是唯一来源;D项表述有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题干强调二十四节气源于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的总结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十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的补充立法体现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本题答案为BC。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