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城镇化的理想与现实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京佳教育  2010-12-28    

  【背景链接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其中尤其是城镇化,被看做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扩大内需的最主要途径。同时我们看到,今年以来,重庆、昆明、成都等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各地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背景链接二】

  进城、上楼、农转非……曾几何时,跳出农门进城市是众多农民的热切期盼。随着各地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梦想成真,一朝变为城里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为此而高兴,他们发现,现在的城市已经不是早年他们梦想中的那个城市了。

  理想:有足够就业,有完善社保

  家住安徽省南陵县大浦新农村试验区里的朱敏,中学毕业就去上海打工,已经习惯了大城市卫生有序的现代化社区生活方式,听说家里要搞新农村建设,统一集中到中心镇区建设新型社区楼房,他毫不犹豫投了赞成票。如今,住在联排别墅式的带庭院两层楼中,朱敏感到非常满意。

  城市居住环境固然比农村整洁、方便,但城市居住的成本也比农村高。不少在城市的农民工告诉记者,在城里吃饭贵、看病贵、住房贵,连喝口水都要花钱,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肯定不愿意转为城市户口。除就业外,农民对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期待是社会保障的健全。

  对于心目中理想的城镇化目标,超过2/3的受访者(67.8%)最关注的是“能平等享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完备的公共服务”,其次是“进入城镇的市民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占受访者的61%。而如果仅就农业户口的受访者进行统计,则“较多的就业机会”占比(63.7%)居于首位。

  现实:工程建设、集中居住优先

  在描绘了理想中的城镇化目标之后,民众也表达了对目前政府推进城镇化重点的感受。近半数的被访者(45.9%)认为,目前所见的地方将推进城镇化的目标重点放在“抓建设工程、建示范城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超过1/4的被访者(25.4%)认为目前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民众最关心、最希望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实际工作的推进力度并没有得到被访者的认可,选择比例分别为17.3%、13%和8.4%,均未超过20%。

  可见,城镇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如果说“抓建设工程、建示范城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对于“社会环境平安、生态环境优美”的期待,那么“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特别是在没有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情况下的集中,则无疑是不完善和不受欢迎的城镇化。

  不可否认,土地的缺口是迫使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不过,当地的土地整治和集中居住,都是在条件比较成熟,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即使这样,由于目前不少地方城镇化的动因多是解决用地缺口,而非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人口集聚,这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利益保障水平较低。除了基本的征地安置补偿和养老保险外,失地农民的就业、医疗、就学等公共服务严重缺失。不少地方城镇建起来了,但因招不来商,引不来资,能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寥寥无几,很多已经“农转非”的新市民不得不像过去那样继续外出打工。

  突出问题:公共服务缺失成最大短板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在大城市普遍“超载”的情况下,引导进城农民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对农民来讲,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也具有更大的现实性。然而越是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就越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多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仅存在垃圾处理问题,与此同时,都不同程度存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卫生、治安等公共服务缺失的短板。尤其在一些快速扩张的小城镇,公共服务的跟进保障严重滞后。

  有66%的受访者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其中表示公共服务“与需求差距很大”的占25%,表示“与需求相比有差距”的占41%。而对于这背后的原因,受访者认为主要是“政府职能没有及时向服务型方向转变”(67.2%)以及“财政收入不够”(53.8%)。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