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河北公务员面试热点:破解好人难当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京佳公务员 2012-05-25 大 中 小
【热点聚焦】近年来,做好事被嘲笑或被怀疑动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极大地增加了行善者的心理成本,也让不少人担心:当今社会是否缺乏做好人好事的环境?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78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9%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
【京佳解析】如果说“好人难当”、“好事难做”曾是国人对社会道德滑坡的一种心理感觉,那么媒体的调查数据无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种担忧。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有所作为,破解好人难当的局面,让社会充满关怀。
一、问题分析:
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究竟是社会环境阻碍了自己做好事,还是私心杂念阻碍了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做好人难”究竟是难在环境差,还是难在无法放弃自私。一朝东窗事发,怪制度,怪环境,怪他人,唯独不怪自己道德败坏。有了“环境差”这个借口,不做坏事也很难。因为大多数人还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不断抬高“做好人成本”的,也恰恰是我们自己。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拒绝信任、胆怯畏缩,正在不断地抬高做好人的代价和成本,将整个道德环境逼至深渊边缘;可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彼此释放善意,共同拥抱出人性的温暖。很多人认为自己做好事被怀疑动机不纯、被嘲笑,但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人也怀疑过他人的动机、嘲笑过他人的行为。天使与魔鬼同时存在我们的体内,于是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作恶者。
二、对策建议:
首先,要破除急功近利的利己思维。对20世纪五六年代全民学雷锋情景,许多人至今还记忆犹新。然而,反观当下,利己思维充斥社会。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贪污受贿、坑蒙拐骗,这些劣行恶迹不仅污染社会环境,也让一些行善者自感“另类”“吃亏”。因此,扬善必先惩恶,让正气回归社会。
其次,要营造知恩图报的社会环境。“行善”与“感恩”是一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道德行为,施惠者应当得到受惠者的积极回应甚至回报,而受助人及时恰当地表示感恩,无疑会对行善者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被让座者不言谢、救人者反被诬、捐助者被缠磨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看来,好人稀缺与其说源自人们的自我保护,不如说是被不识好歹的无德之人“逼停”所致。“知恩图报”既是对好人善举的精神抚慰,更是爱心接力的不竭动力。
此外,还要健全好人无忧的保障机制。如果说担心被嘲笑、被怀疑只是增加行善者的心理成本,那么,负伤、流血、致残甚至牺牲则是行善者难以预料的现实代价。破解“好人难当”困局,必须健全善有善报的制度设计,确保行善无忧、好事有奖、好人无泪。将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就有好梦的良好愿望化作善有善报的制度保障,不仅是弘扬正气、褒奖善举的助推器,更是破解“好人难当”、“好事难做”困扰的保护伞,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