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公务员申论考试入门:申论命题趋势分析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来源: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09-06    

  (一)命题模式有所改变

  “对策有效性分析”模式正取代传统的“三部曲”式的命题模式,2000年~2002年的申论试题是严格遵守“三部曲”模式的,即包括“分析概括”、“方案策划”、“论证表述”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用150字左右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问题;第二部分是假定某一角色,对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三部分是根据资料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论述或论证。但2003年和2004年题目由3道减为2道,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在形式上有所改变。2005年和2006年申论考试的命题模式有了新的动向,即不再严格遵循“分析概括”、“方案策划”、“论证表述”的“三部曲”命题模式,增加了“不确定选项”的内容。试题要求应试者根据给出的选项内容做出对错选择,并对错误选项做出合理的解释。如2005年的《申论》第一部分要求: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06年的《申论》第一部分要求:在线结束后,网友发表了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这实际上就是“对策有效性分析”模式。

  (二)命题资料紧跟社会热点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规定“申论资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从2000年开始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到2001年的“PPA风波”问题、2002年网络安全问题、2003年安全生产与重大责任事故问题、2004年汽车工业及交通拥堵问题和2005年农村、农民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年的热点,而且这种将考点集中在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命题人固定的命题趋势。这种趋势在2006年、2007年的考试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当然,考生也应该注意到,申论命题的热点不一定是当年的“最热点”。也就是说申论的命题可能考“次热点”;不一定考近期热点,可能考往期热点。这一点务必要给予注意。

  (三)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要求提高

  分析近三年的申论试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在设计题目时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例如,2005年的试题要求考生对资料的部分内容进行归纳,这种题目的难度在于考生能否挖掘出这两种思路的实质以及所体现的精神是什么,每个思路又包含哪些具体的措施并且对此进行简述,由于资料的内容庞杂,导致许多考生并没有找出具体的思路或者概括的思路不明确。2006年的试题D部长谈话的内容有七八千字,而题目要求用500字将其归纳出来,这是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2007年“给定资料1、2”共有3500余字,包括土地被征用的原因,引发的后果,国家出台的保护法律法规和专家的分析和建议等诸多内容,难度也很大。

  (四)更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2007年 公务员考试申论第2题、第4题两个小题,都是要求运用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而且考查的不是就某个宏观问题提出对策,也不是对既有对策的有效性分析,而是对某个非常具体的微观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公务员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近年考试都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

  (五)题目和内容都有所限定

  2000年~2002年的申论写作大多要求考生自拟题目,自立角度进行论证。但近两年的申论要求,却都给出了明确的范围和限制,包括题目和体裁,甚至内容都有了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考生既要紧密结合给定资料的内容,又要能挖掘出资料所隐藏的实质问题,做到一矢中的,以防跑题。如2005年申论第三部分要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2006年的申论第三部分要求考生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2007年申论第五题要求考生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这种类型的试题题目已经给出,申论的范围也有所限定,这就需要考生加深对资料的理解,围绕主题展开,要求观点鲜明,措施得力,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不可以随意发挥。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