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国家公务员申论冲刺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来源:知鸟教育 2009-11-18 大 中 小
申论冲刺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
1.阅读给定资料,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语言简洁、概述全面、语句通顺。(20分)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较快进展,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公共服务领域存在如下问题:公共支出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社会分享公共服务不均衡;垄断供给抑制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公共服务领域的腐败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2.仔细阅读资料,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要求: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政府机构设置必须以政府职能的科学界定为前提。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首先应进一步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提高公民的基本权益保障和福利水平。其次,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减少专项拨款比重。第三,完善税制,促进社会公平。第四,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首先,在权力运行中贯彻法治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其次,坚持行政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包括建立和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公共决策听证制度以及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等。第三,在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专门机关职能监督的同时,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
3.就给定资料3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1 200~1 500字的议论文。要求中心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有说服力,层次清晰,书写规范。(50分)
努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居民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而且在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从新阶段的历史特点及现实需求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关键举措,并成为新阶段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市场主体产权不断明晰的情况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将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优先安排广大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逐年提高,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确保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发展不是抑制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不等于各个区域都要同步发展,也并不意味着地区发展之间不能有差距。各级政府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要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国家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提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各类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先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把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困难群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能力和机会,缩小困难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起点差距。而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能提高社会福利,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有助于弥补由于不平衡发展对一部分人造成的利益损失。
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问题。最近几年,我国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就是制度建设的根本性举措。建立公共服务制度,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目的在于比较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然,从长期看,从深层次分析,公共服务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在内的全面制度创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