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 2011-07-21 大 中 小
2007年江苏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请根据给定资料的内容,以秘书的名义整理一份供与会者讨论时参考的会议材料。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篇幅不少于400字。(25分)
我国社会救助地区不平衡现象严重,尤其是农村社会救助领域。由于农村社会集资能力、个人支付能力低,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筹集资金贫乏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低下。要改善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善农村社会救助的状态。农村的救助水平低下,农村社会救助处于一种无法律可依,无程序可循的无序状态。其次,重点时期重点地域进行重点救助。在冬令期间是灾害频繁发生时期,这时候政府要组织帮助受害群众解决口粮、衣被和住房等问题。再次,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做到及时性。第四,加强农村基层医疗保障体系,督促企业为外来工交纳保险,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改善医疗救助体制的窘境。第五,改变农村传统经济格局,引导进行更加有经济效应的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最后要将救助资金落到实处,加强政府管理监督。
2.工程据给定材料的信息,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置职业乞丐这一杜会群体?
要求:条理清晰,做法得当.篇幅不少于100字(10分)
职业乞丐是一群有着劳动力却不肯自食其力的人,要处置这种现象首先应该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其次要加强政府管理力度,控制乞讨人的活动;再次要建立一个社会救助点,与公安机关,城管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机关共同配合;最后,政府帮助职业乞丐进行社会就业,从根本上改变不肯自食其力的观念。
3.假如你是会议的参加者,你将提出哪些完善社会救助的措施?
要求:内容不少于5个方面,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篇幅不少于200字。(15分)
完善社会救助,有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扩大低保对象覆盖面。使社会救助深入到那些需要救助的农民,确保他们的利益;第二,进一步加强救灾、减灾工作。要把救灾、减灾工作作为重大突发事件摆到社会应急建设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第三,加强法治建设;第四,不断改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能得到及时和人性化的救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体现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五,加强医疗、司法等专项救助。建立一个规范的城乡救助体系。
4.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想,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此篇演讲稿不需要署名,凡署名者成绩无效)要求:观点明晰,说理明白,情感丰富,有鼓动性,篇幅不少于1000字。(50分)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还有一些人的基本生活尚无法保证。在大部分农村,社会救助还存在诸如农村社会集体能力差,个人支付能力差等许多问题。现行的社会救助缺失已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此外,构建一个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内容多样性、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当前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要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低保对象覆盖面。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尚有一部分人未解决温饱问题。扩大低保对象覆盖面,使社会救助帮助那些处在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第二,进一步加强救灾、减灾工作。在冬令期间是受灾群众困难最大的季节,政府应组织帮助灾民安全过冬,切实解决受灾群众面临的口粮、衣服和住房等方面的困难。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使农村公民基本相得到宪法所规定的物质保障权利,让我国农村社会救助进入一种有法可依,有程序可循的有序状态。
第四,不断改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能得到及时和人性化的救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体现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第五,加强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建立一个规范的城乡救助体系。在帮助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还要重视解决他们在就医看病、子女上学、住房、打官司等方面的困难。
社会救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在最在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方面。是党和政府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方面。是党和政府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是促进社会安定的表现。只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就必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