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国考面试热点:应对“招工难”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2-12-14    

  热点概述

  据报道,郑州市职业介绍中心在第三季度遭遇招工困境,10万就业岗位仅有3万人应聘。为解企业用工之急,郑州农村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将联合200多家知名企业,希望通过“免费入场、免费抽奖”等措施招工万余名。而且,2012年三季度以来,郑州市多场招聘会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多家企业打出“为员工办理社保”的招聘启事,这和往年不少企业“对社保避而不谈”形成鲜明反差。这一点从10月份郑州市职业介绍中心发布的2012年三季度职业供求分析报告中也得到证实:2012年三季度,为应对招工难,除了涨工资、放宽年龄和学历限制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提供社会保险。

  同时,来自郑州市职业介绍中心的第三季度全市职业供求分析报告显示,7月至9月,郑州市的劳动力需求缺口巨大,全市共有3592家企业通过该中心提供就业岗位106698个,同比增长131.9%,环比增长20.79%。而与劳动力需求旺盛相比,劳动力供给却明显不足,同期入场登记的求职者只有33852人次,同比下降23.6%。

  中国社科院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9)》指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人口红利”有可能在2020年结束。[1]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评论

  @河南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吕志华说:“随着劳动力增量的减少,‘用工荒’已经趋于常态化。”我省部分企业“招工难”集中反映了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劳动者大多没有技能,满足不了生产岗位需要。而城镇劳动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一线操作工作,造成用工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要改变目前招工难的局面,企业就要转变用人观念,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给所有员工缴纳社会保障,改善福利待遇,合法诚信用工。与其用工紧张时“抢人”,还不如平时用心留人。求职者也应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郑州市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需求旺盛、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仍是造成当前“招工难”的主因。一方面,以富士康落户郑州为代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全市电子加工、制造、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用工需求量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在郑州市入场登记的求职者中,一半以上为“不愿从事一线操作工”的高校毕业生,而一些农民工又不具备一线生产岗位的要求。

  @《岗位缺口巨大郑州推免费抽奖缓解招工难》:分析认为,企报告还显示,提高待遇、降低门槛仍是许多企业应对“招工难”的主要方式。面对“招工难”,有分业的应对方式仍显“粗放”。一些专家认为,高流动性的就业特征是造成企业“粗放”应对“招工难”的因素之一,长远看,加强劳动者岗位技能培训才是企业破解当前结构性“招工难”的根本途径。[2]

  @郑州农村人力资源中心市场职业介绍科科长常光辉:2010年以来,河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力度越来越大,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郑州,“招工难”成为常态并且日益突出,面对困难和机遇,大学生当务之急是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个人技能。[3]

  模拟题

  对于目前以河南部分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人,是一个企业最可贵的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劳动力增量的减少,“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出现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首先,就劳动者层面而言,一方面农村劳动者缺乏专业技能,满足不了部分生产岗位需要,以富士康落户郑州为代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全市电子加工、制造、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用工需求量日益加大,但是很多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低,不能胜任电子加工、制造等行业的工作,造成了“有心无能”的局面。另一方面,城镇劳动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一线操作工作,造成用工缺口较大。根据一项针对郑州东大学城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即使企业有完善的晋升空间,75%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到一线操作岗位工作,这就造成了“有能无愿”的局面。

  其次,就用工企业而言,有些企业没有转变用人观念,对于员工社保、待遇等方面的保障甚少,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最后,就社会层面而言,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和刚毕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仍显不足,从而没有技术的劳动者和有知识但缺乏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加之信息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目前“招工难”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