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诚信何时增值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京佳教育  2011-02-28    

  【背景链接】

  近期,关于企业诚信问题的讨论,不止这一次。苹果公司供应商“毒倒”员工,家乐福、沃尔玛大玩“价签戏法”,再加上稍早时蒙牛和伊利“互泼脏水”,莫不显示出企业对诚信建设的忽视。阿里巴巴B2B公司近日宣布,为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扞卫诚信原则,2010年该公司有1107名(约占0.8%)“中国供应商”因涉嫌欺诈被终止服务,该公司CEO、COO为此引咎辞职。阿里巴巴表示,公司绝不能变成一家仅以赚钱为目的的机器,对违背公司价值观的行为丝毫不能容忍。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致员工的公开信中,他要求所有员工对不诚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新闻甫出,舆论对马云此举的反应很是强烈,纷纷赞誉:这是中国罕见的因为价值观问题而有高管去职的事件,也是若干年来,中国公司少有的将自己的问题主动公之于众的事件。并且反问:究竟有多少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实现和坚守诚信?

  【观点】

  基于诚信订立契约,是各种市场行为的基础。市场经济本就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建立在市场逻辑上的必然选择。对市场主体而言,失去诚信,就失去了一种重要社会资本。诚信的价值,来自降低机会成本的考量。与有诚信者交易,风险更小、麻烦更少,不仅能减少意外损失,还能提高效率。在电子商务领域,面临虚拟的购物过程,诚信更可谓核心竞争力。少数厂家生产假葡萄酒,让素称“中国干红城”的河北昌黎受到质疑与冷遇,就是典型例证。然而,如果诚信不能带来预期收益,不能产生竞争中的正面效应,以营利为追求的企业,便会失去对它的兴趣与信仰。这也正是企业诚信屡屡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前,诚信制度不完善、诚信文化尚薄弱,在找融资、争项目等方面,诚信并没有体现出直接的好处,相反其应有的价值在贬低。考量投资回报率、评估公司实力时,诚信也往往不是关键因素。屡见报端的各种商业贿赂等表明,人情与关系是一些企业更现实的选择。所以,诚信在市场竞争中的正面影响,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消费者虽可“用脚投票”,但在类似网上购物这样总量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中,走了这双脚会来另一双脚,对做“一锤子买卖”者,诚信也不是很有吸引力。而且,企业总在标榜诚信,挂上知名商标,搞来专业认证。但从“假驰名商标”到“免检产品风波”,诚信标准的混乱,也使诚信本身贬值。更何况,对于失信的惩戒力度也远远不够。家乐福违规,每家门店罚50万元;宝洁公司涉嫌虚假宣传,罚款20万元。对这些大型企业,无异九牛一毛。

  重塑商业伦理,要让诚信“增值”。这不能仅靠企业道德和市场导向,更要靠制度促使企业自觉选择诚信体系。比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诚信的规定,出台支持企业诚信建设的法规政策。比如,推进信用评级业发展,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力度,建立失信行为公示制、档案制、曝光制等,使那些因信用问题而致的企业“死亡”不再是特例。

  给孩子买奶粉,因为毒奶粉的往事让我们不敢相信三聚氰胺奶粉已经“断子绝孙”,所以,网络代购、境外抢购风风火火;到医院看病,因为医疗行业是商业贿赂的重灾区,我们总是怀疑医生开的药是大处方,要求做的检查是过度检查,甚至在心里盘算着医生能从中拿多少回扣;北京一名11岁的小学生发现随机选择的14种鲜蘑中有13种经过漂白处理,而北京市有关部门则称,市场上销售的蘑菇97%未检出漂白剂,可以安全食用--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宁可信小学生也不信有关部门。于是有学者如是说:由高度的不信任砌成的“墙”已存在于一些群体和角色之间。

  在现实生活中,对不诚信零容忍的“马云”实在是太稀缺,稀缺得一旦有人遵守诚信准则,立马就会产生高度的眼球效应。这是我们极力追求诚信社会、道义担当的悲哀还是幸运呢?也许有人怀疑,马云演的是一出戏,很可能是在炒作自己。即便事实如此,也希望这样的炒作能多一些。因为,对不诚信零容忍的“马云”越多,企业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的产品就越让人放心,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越诚信。如果诚信的缺失与重建,确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成长中的痛苦”、“必须付出的代价”,消费者惟愿这样的痛苦更少些、代价更小些。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