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2国考申论热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1-11-25    

  一、时政背景

  "神舟七号"返回舱、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反映我国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突破性进展的65纳米刻蚀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轿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利用微生物和膜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国际上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适合缺水无土岛礁环境的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等等,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在今年3月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集中亮相,生动显示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跃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5年前,党中央、国务院紧紧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明确了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5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持续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全面启动实施16个科技重大专项,科技事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紧紧跟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潮流、在自主创新方面持续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各主要国家目前都在推出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正处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看,经过长期努力,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在一些领域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有利条件,进一步缩小差距,不断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实现科技发展的新跨越。

  要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决不能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甚至丧失对科技创新的追求。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建立在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的。他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他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和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内在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加快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把"十二五"时期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二、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我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技术受制于人,成为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2.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1∶0.15,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到1∶8左右。近几年,一些重点产业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还有相对下滑的趋势。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薄弱,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0.56%,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同时,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严重,同一课题,重复立项,重复投资。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三、关于科技创新的几个认识问题

  1.是不是只有自己研发才叫自主创新?

  创新是从外界引入或者在内部产生某种新事物而造成有益的变化。创新分三个层次,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分为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而跟随创新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引进消化吸收他国的技术本身就是自主创新的一个方面。事事皆由自己研发,被华为总裁任正非称为自主创新的"幼稚病"。他断言:在进入一个领域前,如果新开发量高于30%,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浪费,只会提高开发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稳定性。

  2.既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为什么还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政府主导作用是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干预。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取代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政府一般只对关乎国家安全的极少数重大创新投资项目负责,而更多的是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如制定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或服务等。具体来讲,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有关国家技术创新的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实行政府采购等;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调节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及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筛选、整合与投资;等等。

  3.自主创新必须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吗?

  自主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这并非自主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深圳许多像华为那样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视技术、专利的研发、交易和积累,使企业得以不断累积、发展壮大。这一点,正是来源于对市场经济精神的深切体认。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经济形态,既讲竞争,也讲合作。技术、专利作为一种特殊资本,朝着获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乃是其天然的本性使然。与此同时,技术、专利彼此之间也只有通过在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而不断交汇,才能碰撞出更加灿烂的创新火花。以"规模门槛"作为自主创新的起点,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