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十三省公务员面试热点:马化腾领房补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京佳教育  2010-11-16    

  材料1: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似乎“流年不利”,公司与360网站相互掐架,恶斗不已,本人又因领取深圳2010年第三次季度住房补贴而成为话题人物。

  材料2: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马化腾领取房补之所以有戏剧性,正是因为“冲突”的存在:一边是每月3100元的购房贴息,一边是2010年胡润IT富豪榜的“榜眼”,坐拥293亿元资产。“坐拥百亿领住房贴息”,其戏剧效果一点也不亚于流浪汉中百万彩票。而且,集体围观必然起哄,道德审判难免偏颇。

  材料3:发展失衡造成的负面“马太效应”是当今社会最严重的群体焦虑之一。作为激励手段,对马化腾们进行房补,就像给保时捷车主送QQ车,也是失效的。“激”得其所,才能“激”出效果。

  据媒体报道,深圳将向腾讯CEO马化腾等多名企业高管发放购房补贴或贴息。作为“地方级领军人才”,马化腾和金蝶软件董事长徐少春等人,可每月获得3100元的购房贴息。截至目前,深圳共为高层次人才发放住房补贴296人次,计3244万元。这样的新闻不可能不引发社会热议。多数观点认为,拥有大量财富的阶层不应该享受政府住房补贴,也有人质疑深圳市的住房补贴制度。

  对于马化腾领房补事件,你怎么看?

  【答题框架】

  我认为对于马化腾领房补事件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

  1.作为重视、吸引高层次人才之举,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进行倾斜,似乎也无可厚非,给高层次人才发各类补贴亦非深圳独有。那么,公众为何对马化腾领房补一事颇多微词。发展失衡造成的负面“马太效应”是当今社会最为严重的群体焦虑之一。无论公共政策的初衷如何,如果执行之后最终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穷、赢者通吃的结果,都值得诘问。在公众被一套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语境下,亿万富翁还得到公共财政的购房补贴. 要知道,这些都是纳税人的钱,这种结果是不公平、非正义的,很难让公众坦然接受;作为激励手段,对马化腾们进行房补,就像给保时捷的车主送QQ车,也是失效的。“激”得其所,才能“激”出效果,否则将会徒劳无益,还惹得一身臊。

  2. 长期以来,公共政策的制置都秉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可以说,给社会精英各种优惠、补贴也是这种思路的产物。这种思路与做法,在过往毫无疑义,公众也莫敢置喙,而在公平至上的公民社会则显得突兀,非议难免。具体到住房保障,政府在住房上的公共支出应该向谁倾斜,是作为奖品为社会精英锦上添花,还是作为公共保障给广大公众雪中送炭,这是一个问题。不同的选择,将会使局面向帕累托最优原则或者马太效应的路径演进。

  3. 能够享受政策的人,并不是真正需要的;真正需要的人,却未必能享受到。激励政策的走偏也给制订者提出问题:除了物质手段,是否还有更灵活、更有效的措施可供拣择呢?物质、精神、政策……有关部门可打的牌不少,完全可以进行差异化对待,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不必闹出给身家数百亿的富翁发房补的笑话来。

  4. 同时,以深圳市的财力而言,我也不认为给“高层次专业人才”发了补贴,便会挤压对民生的眷顾、对低收入群体的呵护。说到底,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关怀弱势群体,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层面。不能说,地方政府给人才发了住房补贴,便会弱化甚至忘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事实上,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在让普通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呵护低收入群体方面,深圳市的做法,并不比一些地方差。

  5. 事实上,公众之所以对深圳目前的住房补贴制度存疑,除了该项制度在细化方面存有疏漏之外,他们最为担心的是,一方面,这项制度会导致公共资源的不当流失. 比如会锦上添花地送给“不差钱”的马化腾们;另一方面,他们更担心这项制度会使公正公平受损。比如说,当政府过分关注这些“高层次专业人才”时,是否为普通人才、普通人的成长打造了公正公平的环境?再比如,当“高层次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学历、能力等筹码,不再为高房价埋单时,当地政府又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均衡房价,让普通公众不再饱受高房价的煎熬?说到底,公众对深圳住房补贴制度的关注与质疑,还是出于“患不均”的焦虑。

  很明显,深圳市初衷良好的政策,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已经不能完全咬合。企业高管得房补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出现,说到底是政府仍然没有完全领会市场体系真谛的缘故。从吸引人才的角度出发,与其政府进来参与人才定价,不如退出去做更基础的工作。比如创造激励人才产生和上升的合适环境,和更加公平的财税体制。有些事,不是非得政府喊价就能做好。吸引人才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