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片段阅读之提升篇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顾斐  2009-11-12    

  二、非典型题型的命题思路

  在这几年的命题思路中,对于提问方式的转换值得我们关注——非典型题型的考查。比如,有些题目设置成对具体原因的考查;有些题目设置成对目的的考查;还有些题目设置成对危害的考查。看似是对于题目具体表述细节的把握,实际上对于考生迅速判断文段表述、迅速定位考点语句的能力要求得更高。因此面对这类题目,各位考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在文中寻找答案,有重点地进行阅读。

 

  例4.(2009年湖南)大赛中,总是有发挥失准名将落马的情况,这些案例在全运会、亚运会、奥动会中俯拾皆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千辛苦,万辛苦,但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留下“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终生遗憾。关键时刻运动员为何发挥失准?这既是媒体炒作的卖点和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运动心理学探索的重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现象可能同自我意识水平提高有关。

  根据这段文字,关键时刻运动员发挥失准的主要原因是(    )

  A. 关键时刻功亏一篑      B. 媒体大肆炒作和百姓津津乐道

  C. 将过多的注意集中在自我表现上   D. 在观众面前进行自我表现的愿望不强

  【答案】C

  【解析】一道变型的细节判断题。该文段属于分—总式论证结构,文段前几句都是在概述大赛中运动员发挥失常的现象比比皆是,尾句得出结论,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一句引导出原因“这一现象可能同自我意识水平提高有关”,换言之就是在比赛时过多地注重自我表现而造成了发挥失常,符合文意的一项应该是C项。

  例5.(2008年国考)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根据这段文字,“文化自觉”的主要作用(    )

  A.使文化的发展方向更为可控    

  B.使人们能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

  C.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文化的来源和特点

  D.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更为容易

  【答案】A

  【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了考生对于具体作用的把握,关键在于一方面考生要明确“文化自觉”的作用,要对“文化自觉”的含义有所理解;另一方面考生要明确答案的位置,即“为了”引导的目的语句。文段首先援引了费孝通的话,来解释什么叫做“文化自觉”,接着由“为了”引导出目的状语从句,实际上就是“文化自觉”的作用所在,即“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一句,也就是说“文化自觉”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自主能力”和“取得自主地位”,换言之即A项中的“使文化的发展方向更为可控”。B项表述具有一定迷惑性,然而仔细比较B项与原文的表述会发现,文中“文化自觉”的作用是主动的取得的,而B项的表述则是被动适应的,因此与文意不符予以排除。

  例6.(2009年广东)戏剧和书法篆刻家使用的繁体字等小众文化产品,正面临阵地锐减、影响下降的处境。这样的表现,从技术层面说,并无大的问题,因为实用主义统治的时代,那些已经不甚实用的东西,可以退出技术的范畴。但是,从文化产品的延续性而言,那些动辄被几千年中国文明史检验了的文化,它不能不为人知,也不能只有书法家、戏剧家等专业人士扛着,如果最后的结局真是这样,那么终会曲终人散,留下一段段文化悲剧。

  下列属于文中“文化悲剧”的是(    )

  A. 大量历史文物流失海外    B. 繁体字被简化字取而代之

  C. 多种民间曲艺面临失传困境   D.少数民族生活被现代生活同化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实际上是一道变型的词语理解题,考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中对于“文化悲剧”的解释实际上是在文中已经进行的表述,简单概括即“文化产品仅由专业人士扛着,而越来越不为大众所知”,符合这一表述内涵的只有C项,“多种民间曲艺面临失传困境”也是仅由专业的曲艺表演家所了解,而大众对此却越来越不熟知。A项表述是文物流失海外,不符合“文化悲剧”的内涵。B项和D项意思大致相同,均属于以前保留的不同样式被现代方式所取代或者同化,而并非“失传”之意,也应排除。

  相信通过系统的梳理,各位考生在今年的考试中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我将与各位考生一路同行!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