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务员结构化面试辅导:结构化面试技巧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华图教育 2010-12-27 大 中 小
第二章 结构化面试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生在做好了各项面试准备,掌握了面试需要的基本知识之后,面试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面试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使面试之“器”更加锋利,有助于考生把自己的能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其整个面试过程锦上添花。
结构化面试中形体表现固然重要,但面试真正的表现主体是语言,考生主要通过语言向考官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素质。语言运用的好坏,是决定面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掌握面试的语言技巧,准确合理、灵活巧妙地运用语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良好的语音习惯
结构化面试同其他社会交往一样,是以语言表达思维、互相沟通的社会行为。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能够发音清晰、语调得体、声音自然、音量适中,就能在语言表达要素上获得高分,同时也会给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当然形成个人良好的语时习惯,绝非一蹴而就之举,但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语音习惯,并在面试中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对提高面试成功率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一)发音清晰
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对一般人来说不是十分困难。有些人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个别音素发音不准,如果严重影响人们理解,或影响讲话整体质量的,应少用或不用含有这个音素的字或词。当然,如果有办法矫正的应该努力矫正,不要采取消极的方法。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口含鹅卵石练出一副伶俐口齿的故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启示。
(二)语调得体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对于各种句式都有语调规范。有些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若有人说:“我刚丢了一份工作。”使用同样的反问句:“是吗?”作答,可以表达吃惊、烦恼、怀疑、嘲讽等各种意思。得体的语调应该是起伏而不夸张,自然而不做作。但是富于感情变化的抑扬顿挫总比生冷平板的语调感人。
(三)声音自然
为了显示自己的沉稳,将声音变得低沉和浑厚;为了显示自己的可爱,细声细语、娇娇滴滴。过分的刻意追求,考生不仅不够自然,考官也感到别扭。用真嗓门说话,声调不高不低,不失自我,不仅听来真切自然,而且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
(四)音量适中
在结构化面试中,考生的答题音量以保持考官能听清为宜。适当放低声音总比高嗓门顺耳有礼。喃喃低语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而嗓门太亮,既影响环境,又有咄咄逼人之势。
(五)语速适宜
适宜的语速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速度和节奏,而是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难易度,语调的高低及对方注意力情况调节语速和节奏。说话节奏适宜地减缓比急迫的机关枪式的节奏更容易使人接受。
二、准确地把握语句
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每一句话都应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传达实质性的含义,给考官以准确的信息。如果考官听不懂,或认为是言之无物、“废话连篇”,对考生来说就是一个失败的面试。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方面内容。
(一)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如有考生叙述在大学某次期中考试期间,他以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发起了一次“考试不作弊”的活动。该考生用了“中考”来指期中考试,造成考官们误以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考试。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歧义用语。
(二)指代清楚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但是口语速度快,考官难以根据上下文(根本无下文)来分清指代关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的,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
(三)情节叙述需提供确切信息
有些考生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例如被问到对过去的某次过失怎样认识时,考生回答:“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样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
(四)避免使用语义含糊的词语或句式
有些词语本身就语义含糊,一些句式也是这样,如:“可能”,“也许”,“如果必须做出结论的话……”等。
(五)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如:“昨天去哪了?”对方不会听不懂。但考场上即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也最好不要随意省略主语。面试考场上应使用较正式的口语,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
(六)不用方言
除非考官同意,否则考生在考场上应尽量使用普通话。有些特殊的职位可能要求会某种方言则另当别论。
考生有时发现某考官是同乡时,情不自禁地说几句家乡话,这是允许的,但注意适可而止。 另外,考生不要在语言中夹杂外语,如不时地蹦出些“Thank you”、“OK”、“Yes”等。
(七)可以在话题末尾做一个小结
对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考生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
(八)增强谈话的逻辑结构
考生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承上启下,并突出逻辑关系。
三、恰当地运用语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