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九)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  2010-08-18    

  标准预测试卷九

  (教育公平)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题号1234总分核分人得分【5】

 

点击进入>>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九)答案及解析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试卷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二、给定资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定不移追求的崇高目标。受教育权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以后,教育公平更是迈出了重大步伐。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向中西部地区、向困难群体倾斜,建立了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惠及非义务教育阶段2000多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公平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首先,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据统计,东西部许多省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差距在2倍以上;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同一个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发展不平衡,重点学校几乎集中了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尽管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平衡资源配置的努力,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全国范围内教育基准的建立,以及鼓励优秀教师到西部、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政策。

  其次,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如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模式,在许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政策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短板,协调处理各个教育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再其次,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有比较大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西部女童的教育问题,残障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的人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等,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也要求我们出台一些特殊的教育政策,通过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给弱势人群子女教育特别的关怀。

  还有,诸如高考政策、高校审批政策、学科点评审政策等,如果深入研究,也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是与教育公平的精神相悖的。

  该材料主要内容:

  2.在湖北省黄石市的一些公立小学,只要家长缴纳一定的费用,孩子就可以上“小班”——由最好的老师授课,享受最好的硬件设施。学校因此产生了“贵族班”和“普通班”的差别。教育公平的原则被异化。

  趁着孩子们上课的时间,记者走访了湖北省黄石市市区的几所小学。在中山小学,普通班级人数至少也有四五十人,在冠以“实验班”的小班里却只有二十多人,而且空调、电视等设施完备;在沿湖路小学,小班的教室粉刷一新,老师还贴心地给学生们准备了饮水机。

  很多家长们私下叫这些小班是“贵族班”。因为学生能否进入小班,享受更为优越的教学环境的唯一门槛,就是家长是否能够缴纳相关费用。记者以咨询的名义来到一个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告诉记者:“来了之后填一个申请表,交一万块钱,就可以了。我们小班四节英语课,大班一节。小班利用信息技术授课也是一个特色,有电脑。而且小班配备的老师都是优秀的老师,都是挑了又挑。硬件条件好一些,全部用课件上课。空调也都有。学生少一些,老师照顾得过来。”

  该材料主要内容:

  3.学校招生一般是按照学区划分来进行,但近日在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招生却要看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此举引起许多群众的不解和质疑。

  2009年5月21日,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开始报名,市民李先生一大早就来到该校为孩子报名。学校大门内侧摆放着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两名工作人员。李先生兴冲冲地拿出户口本,交给两名工作人员。两人看了看户口本后,请李先生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他问。两人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为什么?”李先生一下子蒙了。“学校有规定!”一工作人员说。很快,这名工作人员从抽屉里拿出一页纸,“这上面的单位的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

  记者在“报名处”也见到了那页纸。上面罗列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单位名称:“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记者问。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4个班,资源有限!”

  孩子被拒绝入学之后,李先生有些生气:“公立学校应该是公共资源,怎么能专为公务人员享用?”

  此后,还有多名带孩子来报名的家长都被拒之门外。于是一些家长愤然离开,另一些家长将此事反映到铜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5月21日上午,基础教育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是学区内的学生就可免试进校读书,学校不得考试,也不得设置门槛。“新区有好几所初中,只要家在新区的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就读都符合规定。之所以有这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市一中,是因为该校教学质量较高,家长遂产生了择校心理。”接到群众反映情况后,该科已与市一中校长王斌取得联系,得知确实是“教育资源有限”导致。“我们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秩序。此问题出现后,我们将重新划定学区,并设法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

  该材料主要内容:

  【=2】

  4.高考招生基本接近尾声之际,面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开始启动。这不仅是完成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最后一环,更是确保教育公平的重要程序。

  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悲喜交加。喜的是孩子寒窗苦读终成器,悲的是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学杂费用。据统计,在我国2100多万公办和民办高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和753%。“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也是现实国情对教育公平的严峻挑战。

  为了帮助这些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我国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建立并实施了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承认,这项工作与“全覆盖”的目标仍有差距。例如国家助学贷款“应贷尽贷”仍未全部实现,还有一些学校特别是地市级所属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领贷款存在困难。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少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申办程序繁琐等客观因素也让许多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

  要确保贫困学子入学无忧,仅靠一套政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和高校用情用心,多方面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关怀他们的心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全社会捐资助学的热情日益高涨,贫困学子放弃入学机会的报道少了,高校校长迎接学生走入“绿色通道”的场面多了。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2009年有629万新生迈入高校校门,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高校助学工作压力巨大。为了让贫困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助学政策,教育部、财政部已要求全国高校在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发放一本助学指南,帮助他们顺利地走上国家助学之路。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每个经过高考选拔的寒门学子都能入学无忧、安心求学。

  该材料主要内容:

  5.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 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总理的话,触及了我国教育界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这也是此次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温总理提到的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在一些重点院校,到底还有多少大学生来自农村?

  农村生源比例较高,一直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大特色。不过,近日该校招生办对10年来的城乡新生比例做了一个统计,结果却有点出人意料: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

  南开大学近3年来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比较明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

  就调查到的数据,记者采访了一些教育界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越来越多,但是就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来说,跟城里孩子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已经从显性转为隐性。

  “教育的不公平已经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第一中学的陈老师说,“现在农村孩子考大学、尤其是考好大学,比以前更难了。过去的高考试题比较死板一点,农村娃只要肯吃苦,多花时间搞搞题海战术,还是有机会考赢城里娃的。但现在高考方案特别强调素质教育,题型越来越活,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有些考试内容农村娃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比如电脑、网络、旅游等知识,更容易败下阵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郑新蓉教授说,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前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投入差异带来的。在高考前,城市和农村考生已经出现了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比如,西北贫困县的孩子多报考文科,因为他们在中学没有足够的物理、化学的实验条件;再如,城市的孩子更熟悉高考的运作规律,他们的家长更具备主动选择和占据优质资源的能力。

  该材料主要内容:

  6.高考在即,一则关于重点大学减招本地生源的消息备受关注。据《人民日报》2009年5月14日报道,目前各地高校陆续公布的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中,许多重点大学压缩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比如复旦大学的本地生源招生计划降至34%左右,武汉大学则达到了教育部此前提出的“本地生源逐步控制在30%以内”的要求。

  继1999年实行“省部共建”后,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现象一度愈演愈烈,多数重点高校所在地生源招生比例达到5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70%。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的变化的确是不小的进步,但重点大学从“地方名牌”向“全国重点”的回归还有漫长的路要走。30%的黄线达标不是重点大学“去本地化”的终点,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影响高校招生的内外部因素,从体制、从理念,而不仅仅是从数字上下功夫。

  该材料主要内容:

  7.“蓝印户口”、“购房入户”表面上看是一些地方刺激经济的政策,但实际上则是“经济搭台,教育唱戏”,为一些“外来的”学生参加高考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人认为,此举导致高考移民合法化,对教育公平形成挑战;也有人认为,这是打破高考地域限制的尝试,可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分享有限资源的平等性,避免社会的混乱。因此,户籍成了社会资源,包括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分配的主要依据。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省考试、分省录取的高考制度,是为了确保考生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参与高考竞争,以便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省份的学生也能够享受相应的高等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权利,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我国高考制度的设计动机来看,实施依据考生户口分省考试、分省录取的公共政策,是稳定生源、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是,从多年来的高考实践看,特别是在全国范围来看,以户口为基础的分省考试、分省录取的高考制度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由于分省考试、分省录取,导致决定考生是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出现了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显性因素即高考分数,另一个是隐性因素即户口,也就是学生的户籍所在地。据2006年统计,每百万人口中北京市共有高校5所,而四川省和贵州省仅为07所。以2006年招生录取率来看,在北京, 15 万人中就有1 个人能上北大或清华, 而在山东, 484 万人中才有1人能上北大或清华, 机会相差32倍。因此,分省考试、分省录取的高考制度存在严重的教育机会、教育权利不公平现象,而这正是产生高考移民现象的重要原因。

  目前,各地政府治理高考移民的主要措施,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封堵”。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高考移民起到遏制作用,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有效治理高考移民问题,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公平的实施途径与运行机制。

  教育公平的保障在于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因此,各地政府应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并根据区别对待原则,对教育资源较差的学校和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各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为实现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该材料主要内容:

  8.“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解决了教育的最大问题。”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谈到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最大期待时这样说。

  然而进入策划层面,就会发现阻碍重重。因为实现教育公平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调整。比如,微观上仅一个“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的舆情民意,就涉及巨大的既得利益方的特殊利益,事关很多人的饭碗,因此要改变是相当的难。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推出的重要举措,无不被民间统统称为“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控资源的部门主导的改革。由于资源垄断和缺乏监督,其价值取向往往不是开放教育市场,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往往是被这些“改革”损害的。

  比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非没有治本的路径可循。第一步是均衡学校的硬件资源,第二步是通过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这既是韩国、日本的有效经验,也是中国沈阳、铜陵等城市的成功实践。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不作为,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群体,名校当然不愿意丧失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名校不仅是政府的形象窗口,而且是一些人享受“优质教育”的“近水楼台”。这是择校问题难以解决的关键。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认为,要完善已经形成的制度,需要在多元利益格局的现实中,建立新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通过公众参与、多元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等制度创新,达到价值和利益的平衡,确保教育公共政策的公正性、科学性。

  杨东平认为,教育公平应是明确政府行为的边界,它的体制保障在于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确立政府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

  一直关注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提出,就学校管理来说,要建立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大学生自治委员会,这些改革可以保障教育决策的民主,更可以及时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不受侵害。就公平就业来说,推行就业信息完全公开、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公职人员子女教育及就业状况的透明度,这些改革有助于营造公平的环境,促进每个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完全靠竞争力说话。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